次日。
弘历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冷峻。
此前推行的改革措施已基本落地,看着眼前的朝堂,弘历心中清楚,是时候开展新的改革了。
待四下安静,他深吸一口气,声音低沉却极具穿透力,打破了朝堂的寂静:“诸位爱卿,今日朝会,朕要与你们好好谈谈大清如今的财政困境。”
弘历微微顿了顿,眉头紧锁,继续说道:“先说说此前推行的取消丁银,这一举措虽造福百姓,减轻了民间负担,却让财政收入实打实减少了350万两白银。
而后,为了强军固防,整编京师八旗,这使得每年军费支出陡然增加100万两。
整编三大水师,更是每年多了150万两的开支。
就在昨日,朕为整顿吏治,决定提高官员俸禄,这每年又将多出200万两。
这一减三增,差值高达800万两白银。”
说到此处,弘历的语气愈发沉重,满是忧虑,眉头拧成了一个“川”字。
“去年我大清财政收入5800万两白银,而今年若维持现状,恐怕连5700万两都难以企及。
再看支出,今年官员俸禄将支出2200万两,军费攀升至1950万两,各地赈灾按惯例需500万两。
如此合计,支出高达4650万两,收入却难达5700万两,财政已然捉襟见肘,急需要开源。”
弘历微微一顿,眼神中闪过一丝隐忧,继续说道:“更为严峻的是,西北准噶尔汗国向来野心勃勃、蠢蠢欲动,若其兴兵来犯,那便是一场大战。
届时,军需补给、武器装备、士兵抚恤等费用将如流水般倾泻而出,以目前的财政状况,如何支撑得起?
一旦战事开启,粮草供应需源源不断,精良兵器要大量铸造,受伤将士的救治与抚恤也刻不容缓,每一项都是巨额开支,财政必将不堪重负,陷入绝境。
朕想听听,诸位可有良策,来解这燃眉之急?”
朝堂之上,瞬间被凝重的气氛笼罩,大臣们面面相觑,鸦雀无声。
许久,户部尚书海望迈出一步,袍角带起一阵微风,他躬身行礼,声音沉稳有力。
“陛下,臣以为可重新丈量全国土地。如今土地兼并严重,不少豪门大户隐匿田产,逃避赋税。
若能彻查,将隐匿田产纳入征税范围,定能增加财政收入。
哪怕西北战事爆发,稳定的田赋收入也能成为重要的资金支撑,保障前线粮草的持续供应,让将士们无后顾之忧。”
礼部尚书杨名时出列说道:“陛下,发展教育亦能间接开源。
可鼓励各地兴办书院,培养人才。
人才兴盛,商业、农业等各行业便能蓬勃发展,如此一来,税收自然会随之增长。
再者,可对书籍出版、文化产业征税,如今文化繁荣,这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战时,这些培养出的人才还能充实幕僚团队,为军事决策提供智慧支持,从战略层面降低战争损耗,节省开支。”
兵部尚书傅鼐抢步上前说道:“陛下,奴才觉得还可在各地开设关卡,对过往货物征税。
尤其是那些稀缺货物,提高税率,增加税收。
同时,官方可出面组织大型商队,开展长途贸易,将江南的丝绸、茶叶运往北方乃至海外,所获利润充盈国库。
弘历微微颔首,目光依次扫过进言的大臣,神色稍缓,开口道:“海爱卿所言清查田产,虽能增加赋税,却如你所说,太过耗费人力、物力与时间,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且易引发民间动荡,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杨爱卿提议兴办教育,实乃远见卓识。
人才乃国之根本,教育兴盛则百业兴旺。
待人才辈出,不仅能推动农、商等行业发展,增加赋税,更能为朝廷输送栋梁,充实各个领域。
至于对书籍出版、文化产业征税,既能顺应文化繁荣之势,又能开辟新的财政来源,可行。
就交由礼部与户部协同办理,务必妥善制定征税细则,不可阻碍文化发展。”
“傅爱卿提出开通海外贸易,提议甚好。
我大清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江南丝绸、茶叶、瓷器等皆是海外渴求之物。
组织大型商队开展海外贸易,既能将我大清的商品远销海外,赚取丰厚利润,充盈国库,又能借此宣扬国威。
同时,还能从海外引进先进技术与稀缺物资,提升我军实力。
此事便由你牵头,联合沿海督抚与相关衙门,尽快筹备,务必保障贸易顺畅、安全。”
弘历神色一凛,话锋一转,目光如炬,扫视着朝堂上的群臣:“当前商业税种繁杂混乱,犹如一团乱麻,严重束缚了商业发展的步伐。
户部即刻全力清查,梳理现行税种,去繁就简,大幅度减轻商户负担,让商业发展轻装上阵。”
“与此同时,成立专门的税务局,隶属户部。”
弘历加重了语气,字字掷地有声,“税务局统筹天下税务,统一规划税收征管,从商税、农税到新兴的文化产业税等,皆纳入其管理范畴。
其职责重大,不仅要确保税收的精准、高效征收,杜绝偷税漏税、重复征税等乱象,更要依据市场动态与国家发展需求,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为国家财政提供稳定、可靠的支持。”
“此外,成立市场监督局,隶属都察院,专司监督商户经营,杜绝欺行霸市、缺斤短两、以次充好等乱象,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户部组织编制《企业法》,所有商户必须依法注册登记,统一税收标准。
此举既能规范商业秩序,又能确保朝廷税收稳定。
由刑部与户部共同负责,制定详尽律法条文,严厉惩处偷税漏税、抗法不遵者。”
不少大臣听得云里雾里,脸上露出疑惑与不解的神情,相互之间低声交头接耳,试图消化这一系列全新且复杂的改革举措。
弘历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他神色平静,目光温和地再次扫过朝堂,缓缓说道:“朕明白,这些改革措施意义深远、影响重大,初次听闻,诸位难免觉得复杂难解。”
弘历微微顿了顿,语气中带着几分安抚:“无妨,改革涉及方,待朝会结束后,私下前来商议。
朕会与你们细细探讨其中的细节,答疑解惑,共同完善这些关乎我大清国运的举措。”
朝会结束的钟声响起,大臣们鱼贯而出。
涉及此次改革的官员们脚步稍缓,纷纷来到乾清宫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