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人模样各异,其中一人身材肥胖,另一人则身强体壮,最后那人身形较矮小些。只见那身强体壮之人愤愤不平地嘟囔道:“哼!凭什么只带老大去?爹娘也太偏心了!”而身形稍小一些的那人赶忙压低声音劝道:“二哥,娘刚才说得很清楚啦,这次去京城可不是去游玩的。之所以带大哥去,是因为他比我们都要冷静沉着呀,所以爹娘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原来,这三位正是朱棣的三个儿子。那位体型肥胖的便是老大朱高炽,他可是大明未来的仁宗皇帝呢,更是有着“十月天子”的称号,同时还是“仁宣之治”的重要奠基人。
至于那个身强体壮的,则是老二朱高煦,待朱棣登基之后,便受封为汉王。而且民间还流传着一道以他命名的名菜——“瓦罐鸡”。
而最小的那个,自然就是老三朱高燧了,日后他将成为赵王,只因曾一句“狂妄”成功火出圈了,被后世之人戏称为“狂妄居士”。
朱高煦梗着脖子大声说道:“哼,那肯定是因为这事不是啥好事儿呗,所以我更得跟着去啦!万一路上有个啥意外情况,我也好保护咱娘呀!你再瞧瞧大哥那胖乎乎的样儿,他能护得了娘周全吗?”说完,他还一脸嫌弃地撇撇嘴。
一旁的朱高燧翻了个白眼,毫不客气地回怼道:“二哥哟,可不是小弟瞧不起您呐,咱们这家里头,您除了能打得过我之外,还能打赢谁呀?别的暂且不论,单说大哥那大屁股,倘若你们俩当真动起手来,大哥光是用屁股一坐,就能把您给压得死死的!”
朱高煦一听这话,顿时急眼了,跳脚嚷嚷道:“嘿!你可别在这儿瞎咧咧啊!如今连家里的那些侍卫都不是我的对手啦!”
朱高燧见状,无奈地摇摇头,没好气地说道:“二哥诶,您难道就真没瞧出来么?家里的那些侍卫跟您比划的时候,压根儿就没敢使出真功夫啊!他们哪敢真对您动手哇!”
朱高煦这人吧,典型的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型。若论其勇猛程度,倒也确实不假,毕竟他自小就痴迷于军事。就在前两年,他已然跟随父亲朱棣出征塞外,与那些蒙古部落展开激战了。
他的脑子实在是令人惋惜呀,这家伙头脑着实不够灵活,多数情况下思维仿佛陷入了死胡同一般,怎么都绕不出来。
平常待在家里时,可没少遭到老三朱高燧的戏弄与捉弄。
不得不说,朱棣膝下的这三个儿子真可谓各具特点、与众不同。
老大朱高炽那可是聪明绝顶之人,其处理政务的能力堪称一流水平,如果不是因为有朱高炽代为监国,朱棣恐怕也难以安心地踏上五次征讨蒙古的征程。
然而,朱高炽也并非完美无缺,他最大的缺陷便是身材过于肥胖,以至于仅仅在位十个月便匆匆离世。
再来说说老二朱高煦,此人武艺精湛绝伦,上阵杀敌更是英勇无畏、锐不可当。
当初跟随朱棣发动奉天靖难之役时,立下赫赫战功,出力甚多。
就连朱棣也曾亲口表示,朱高煦乃是众多儿子当中最为酷似自己的一个。
至于他的不足之处嘛,往小处讲可以说是缺少心机,往大处论则简直是毫无头脑可言。
最后谈到老三朱高燧,此人心思缜密、足智多谋,脑筋转动速度极快。
自从朱棣登上皇位之后,索性将整个锦衣卫都交由他来掌管。在永乐年间,几乎就没有什么秘密能够逃脱他的掌控。但朱高燧同样存在短板,那便是胆子过小!
沉默许久的朱高炽终于开口打破了僵局,他看向仍在嬉闹不休的两人,严肃地喊道:“行了,都别闹了!这件事没得商量,必须听娘的安排!我身为家中长子,又是大哥,遇到这种可能存在危险的情况,理应由我挺身而出。你们俩就老老实实地待在家中,哪也不许去!”
朱高煦一听这话可不乐意了,他瞪大双眼,急切地反驳道:“不行!我坚决不同意!我怎能眼睁睁地看着你和娘独自前往京城?绝对不行!我要去找爹爹好好说一说,家里有三弟照看着就行了,我一定要与你和娘一同前去!”
平日里,这兄弟几人在家中总是吵吵闹闹、打作一团,但到了关键时刻,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便展露无遗。尽管平时少不了争执和拌嘴,但在如此重要的事情面前,他们心中所想皆是彼此的安危,互相牵挂着对方。
朱高燧紧紧拉住朱高煦粗壮有力的胳膊,神色紧张而焦急地压低声音说道:“二哥啊,千万不要冲动行事!大哥此次前往京城肩负着重任,咱们要是冒然跟过去,不仅帮不上什么忙,反而可能会给大哥添麻烦、添乱子呢!”
然而,朱高煦却猛地一甩手臂,将朱高燧的手用力挣脱开来,他瞪大双眼,满脸怒容,气呼呼地吼道:“三弟,你怎么这般胆小怕事?大哥他身体本来就不太方便,我身为弟弟怎能放心让他独自前行?无论如何,我都一定要去保护好娘亲和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