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一回到家,才知道村里在吃席,有老人去世了。
王远爷爷住在川省一个很偏僻的农村里,教育资源很差也很贫穷,上学每次都要走四十多分钟才能到学校。
川省到处都是山,而他们这些住在偏僻村庄的孩子,上学可谓是翻山越岭。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下雨上学,没有水泥路,全是泥巴路,下坡的时候非常危险。
家里又都是老人,并不会一直接送孩子。
幼儿园的时候,爷爷还会在下雨的时候,用背篓把矮小的王远背起送到学校。
等王远七岁上一年级以后,上下学时,不管天晴下雨都是王远一个人,有时候摔一跤,就带着一身泥巴去上课。
老师看着邋里邋遢的学生,不会关心,只有嫌弃或者无视。
最难受的是冬天淌泥巴路,穿着冰冷的雨靴走到学校,有时候雨水灌进筒靴打湿袜子。
南方的冬天刺骨寒冷,几岁的娃娃还没那么会照顾自己,都是默默忍受度过。
没有人教他原来可以准备干净的鞋袜替换,也没人帮他想到。
长大一点懂得拿干净的鞋袜到时候换,但买不起皮鞋,都是棉鞋。
所以很容易把穿着的棉鞋打湿,然后穿着湿润的鞋子度过一整天。
不换棉鞋的话,就要穿着冰凉不保暖的雨鞋,挨上一整天的冻。
爷爷是个干瘦的老头,叫王永才,常年的务农让他皮肤很黝黑。
但他身体却是非常好,大老远就听到他们在坝子里的说话声,笑声传递到老远。
去年的时候,村子跟着上头的风向标,村长要求村里人上交点钱,修了一条村子的水泥路。
村长可能还吃了回扣,上头拨了款村民还交了钱。
马路的宽度,却只修了仅容纳一辆车宽的距离。
两个车都没办法并排错开,只能去很远的一个交叉口,才能错开着车继续行驶。
有了水泥路,现在开车回来也方便很多,过往没有水泥路也有一条石子路,就是坑坑洼洼颠簸得厉害。
而且围着山绕了一大圈,小孩子上学匆忙,几乎没有人走这条大路去上学,都是翻山越岭走小路去上学。
哪怕如今有水泥路,村里的孩子也宁愿走小路,也不走大路去上学。
因为水泥路也是围着山一圈修建,比小路多了接近一倍的路途。
“远远回来了啊,越长越精神了哦。”
“吃过没得?还有点饭可以吃点。”
“远娃子怎么回来了,这是你的车子啊?混的好哦。”
“有出息啊,已经买得起车子了,好久找个婆娘呢?”
“要不要婶娘给你介绍啊,包能生儿子哟。”
年已经过去,年轻人已经背上行囊远行。
村子里大部分都是老人留着,有的几户留着儿媳妇在家伺候老人小孩,几乎没有壮年男人在家里。
这边的山村不以卖粮食过日子,没有多少地,买不了几个钱,只有出去打工,每年才能存点钱,才能养家。
王远都快忘记这群人叫什么名字,除去末世的六年,他末世前也有两年没回家。
整整八年时间,对村子的人只有模糊的过往记忆。
具体对方叫什么名字暂时想不起来,只能喊了几个亲戚的名字,然后带着爷爷匆匆回家。
“你回来耍好久呢。”
爷爷脸上都是笑容,帮忙接过王远身上的背包,放好后询问道。
“爷爷你跟着我去城里吧,今天咱们就走,你的东西收拾下。”
王远环顾四周破败的老房子说道。
“咋了嘛?去城头干啥子?我不去。”
“我都是老棒棒了,去城里干啥,你要是有啥事的话,我去帮个忙可以。”
“我不去城里住的哦。”
爷爷收起面上的笑意,蹙着眉摇着头。
七十九岁的老头,即将满八十岁,这个年纪心里已经做好随时闭眼的准备。
所以根本没想过离开故土,哪怕依然是这个城市,但土地不是,周围的邻里都陌生。
等真的没了,那就是客死他土,很是晦气。
“有点事,相看一个婆娘,你去帮我掌掌眼。”
王远知道爷爷的固执,脑筋飞快转了一圈,很快想到找什么借口,老爷子会很快同意。
“真的啊?”
“那个女娃娃家里咋样?人咋样?”
“哪个给你介绍的?”
爷爷果然眼睛一亮,再次绽放笑容,有些急切的询问道。
老爷子这一辈子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
大儿子让他们白发人送黑发人,留下的孙女很早就嫁到外地,也和他这个爷爷不亲。
二儿子王建军小时候生病,导致米青子的质量很差,结婚两次都没让媳妇怀孕。
第三次找了个拖儿带女的二婚,以为这种生了娃的女人,说不定能有孕气把孩子带来,没想到依然是零蛋,就是怀不上。
三儿子王建设是入赘的,当初家里穷,老三又是个脾气倔的孩子,跟着去学了木匠手艺,最后入赘到木匠家。
户口也扒拉到省会的城市,算是家庭条件比较好的,但只有一个独女。
哪怕二胎开放,别人都能生的情况,老三媳妇就是不生,让老爷子有一点时间很是不满。
小女儿王建华就不用想了,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每年给点养老钱就行,外孙外孙女都跟自己没关系。
所以王远算是他们老王家的第一个孙子,自然很是上心王远的结婚情况。
老爷子就是盼着重孙子,觉得只要重孙子落了地,就算闭眼也值了。
“你跟着我去看看,过几天你想回来再回来。”
王远懒得说,无中生有的事情,他临时想的借口,还没那么快编一个完整的故事。
“好,要得。”
老爷子也不继续问,心里开心了,手脚麻利的开始去收拾行李。
“去成度吗?还是去县城啊?”
随便收拾了几身衣服,老爷子看了看养的家禽问道。
“去成度。”王远回答。
“那去成度的话,我把这几个老母鸡带着,给相亲的亲家带一只,给你二叔三叔他们也整一只。”
“我们自己开车的话就方便,带些东西上车不会被别人说。”
“我再去抓点咸菜,你三婶娘喜欢吃,香肠腊肉就不带了,咱们回来的时候自己吃。”
“我本来只灌了几斤香肠,听到你说这个月要回来,又去灌了点,到时候你走的时候一起带走。”
爷爷拿着绳子钻进鸡笼,母鸡扑腾的咯咯叫,爷爷也絮絮叨叨的说着话。
王远一边听着,一边看着爷爷头发发白,话也比往年回来还多,鼻子微微发酸,眼圈涨得难受。
想着爷爷这么大把年纪了,除了能跟村里的其他老人说说话,养的几个孩子都没在身边。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事情很多。
曾经王远小时候总在想,自己要好好赚钱,到时候让爷爷享福,让爸爸妈妈后悔。
后来发现赚钱好难,而且感觉家人都不怎么爱自己,也不能托举自己。
看到同龄人在父母长辈帮扶下,不仅事业有人兜底,结婚什么的也有足够的帮扶。
而王远什么也没有,小时候因为爸爸生活费给很少,爷爷总是一直说,导致王远性格变得内向。
这种内向的性格进入社会后,就不由把受到的负面情绪怪到爷爷身上。
觉得都是爷爷让他养成这样不讨喜的性格,没有一点底气的活在世界。
以至于上辈子末世后,王远想着爷爷可能在红雾下去世,也只是一点点难过,心底还有些可耻的解脱。
自我安慰的觉得老人去世也是一种好事。
如今听到爷爷的絮叨,亲情的温暖,让冰冷的尸体都感觉暖和。
“走吧。”
“你先上车,我去拿点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