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第七章 治河 (五)

“陛下,太子求见!”两名当值的太监快步入内,附在郭威耳畔,低声汇报。

“让他直接进来就是,求什么求?”郭威肚子里尚有余火未消,扭过头,沉声喝令。随即,又匆匆改口,“请,速请太子进来,顺便吩咐厨房弄些酒菜。朕已经很久没跟太子一起用膳了!”

“是!”太监们行了礼,匆匆退下。郭威自己,则收拾起纷乱的心神,惨笑着摇头。

孤家寡人,怪不得做皇帝的都自称是孤家寡人。如今昔日的老兄弟们各怀肚肠,满朝文武当中大多数也只顾着各自眼前那一亩三分地,真正能跟自己说上几句实在话,并且将自己当作长辈尊敬的,也只剩下了太子一个。而太子,却因为不是自己亲生,至今得不到王峻、王殷等一干老臣的承认,万一哪天自己驾鹤西去,这汴梁城内,恐怕又一次要血流成河!

不!他用力摇头,心中同时发出痛苦的悲鸣!

他不想杀人,尤其不想对老兄弟们动刀,哪怕明知道有些老兄弟,早就跟他不再是一条心。这么多年来,大伙相互扶持着,才走到今天。曾经并肩而战,也曾经为彼此遮箭挡刀。多年生死与共的情分,不该如此轻易就被权力给碾齑粉。君臣之间,应该有更好的结局。不应是动不动就拔刀相向。

他不想做第二个刘知远,更不希望自己的义子做刘承佑。刘知远临终前还算计老兄弟的滋味,未必好受。刘承佑宁可冒着无人可用的风险,也发狠将肱骨老臣全部杀光的举动,更是愚昧至极。如果这些事情再一次重复,他郭威起兵取代刘承佑,除了报家人血仇之外,还有什么意义?

一样的死不安生,一样的血流成河,除了将旗子上的姓氏从刘改成了郭,大周和后汉,哪里有半点儿不同。

“父皇,是不是还在为水灾而烦恼?没必要,儿臣这里已经有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对策!”柴荣的声音从门口处传来,伴着微风与阳光。

“噢,我儿,你有办法了。赶紧坐,坐下跟为父说个明白!”郭威的精神顿时为之一振,站起身,迫不及待地发出邀请。

“儿臣见过父皇,愿父皇身体安康!”柴荣笑了笑,不紧不慢地给郭威行礼。

“安康,安康,你也安康!”郭威心里分明受用的很,却嗔怪着挥手,“起来,别多礼。都给你说过多少次了,咱们父子之间,用不着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儿臣今天要说的是国事,所以才郑重一些!”柴荣笑着解释了一句,快步上前,将一幅极为宽大的皮纸舆图,摆放在了御书案上,迅速展开。

一条长河在纸上跃然而出。孟州、滑州、澶州、博州、齐州、还有棣州、滨州,所有沿河州郡以及长河中下游的地形、地貌,皆画了个一清二楚。在几处水患严重区域,还用彩墨勾出了几个圈子,并且标明了一大串细小的数据。

“这是什么?”郭威的目光,顿时被彩墨所圈定部分吸引,皱了皱眉,低声道。

“蓄洪区,或者说,是借助这次水患,专门开凿出来的人造湖泊。雨多时,可以蓄水泄洪。天旱时,就可以取水灌溉附近的田土!”柴荣早就做足了功课,笑了笑,带着几分自豪解释。

闻听此言,郭威的眉头顿时皱得更紧,沉吟半晌,继续犹豫着问道:“那岂不是说,人要为河水让路?已经被河水冲毁的村寨,从今以后,将永远沉没于水下,不见天日?”

“不是所有吧,但至少一小半儿会是这样!特别是靠近黄河两岸的地段。”柴荣迅速收起笑容,低声回应,“但儿臣以为,朝廷根本没必要非跟河水争个高低。咱们大周,眼下最缺的是人,而不是田土!”

“这……”郭威的身体顿时一僵,随即,眉头舒展,苦笑连连。

魔症了,自己真的魔症了。只想到了黄河泛滥,吞噬了两岸太多的良田。却忘记了,历经七十余年战乱,中原百姓比起盛唐时,早已十不存一。眼下汴梁附近,还有大片大片的无主荒地没人去种,朝廷又何必冒着反复决口的风险,去跟黄河争那几十万亩已经被洪水吞没的土地?还不如留在那里,让其彻底成为一座座湖泊。正如柴荣所说,下雨时蓄水,干旱时灌溉,一举两得。

“此次水患,据儿臣推测,一方面是因为天降暴雨而河堤年久失修,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上游的河水中,泥沙越来越多。到了下游不断淤积。所以,留出几处湖泊的好处,还可以用来沉积泥沙。免得河道越修越高,最后彻底修无可修!”知道郭威已经初步理解了自己的想法,柴荣用手指在舆图上点了点,继续低声补充。

此时黄河远不像后世那样,早已成为地上悬河。中下游河段的水面都低于地面,并且水量足量充沛到足以行驶巨舟。所以,很少有人注意到,水患其实与下游河道的不断抬高,息息相关。更没有人想到过,该怎样来减少泥沙的含量,防患于未然。

身为大周朝的皇帝,郭威的眼界,无疑比普通人开阔得多。但是,他也无法理解,河水当中含泥沙量与水患之间的因果关系。不过,既然开凿人工湖泊,可以兼具抗洪和抗旱的功能,在他看来,沉积泥沙的作用,就属于添头了。有,则更好,没有,也无关紧要。

“还有,儿臣查阅史册,黄河好像每间隔百余年,就会有一次改道。每次改道,都会造成一场大灾。如果父皇决定治水,儿臣建议,干脆人工于博州和齐州之间,开凿一条河道出来。勾连黄河与济水!如此,一旦下次来了更大的洪水,超过了沿岸湖泊的蓄水能力,则打开河闸,让一部分黄河水分流到济水中,双道入海。如此,可保我大周,百年之内,再无黄河决口之忧!”稍微等了一下郭威的反应速度,柴荣又点了点舆图,朗声提议。

“这……”郭威的眉头再度紧皱,双目当中,宛若有两团烈火在熊熊燃烧。

百年无黄河决口之忧!真的能够做成,即便自己生前无法一统九州,在史册上,也必将留下浓重的一笔。功业无法跟秦皇、汉武相较,但遗泽,绝对不输隋文,唐高。(注1)

只是,又要开凿人工湖泊,又要挖掘连通黄河与济水之间的沟渠,其耗费之巨,恐怕将远超朝廷这几年赋税所得。而眼下光是赈济灾民,已经淘空了各地府库,哪里还能挪出钱粮来,为如此浩大的工程提供支撑?

所以,图画得再好,也终究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太子终究还是过于年青,不像王峻等老臣,知道量入为出,量力而行……

想到这儿,郭威忍不住闭上眼睛,摇头长叹,“唉,君贵,难为你了。咱们大周如今穷得……”

“父皇,儿臣不需要朝廷支付任何钱粮。”仿佛早就料到郭威会为“无米下锅”而为难,柴荣笑了笑,大声打断,“儿臣临入宫之前,有人教了儿臣八个字,‘以工代赈,卖地换钱’。若是父皇肯将治河之事,尽数委托于儿臣。儿臣保证,五年之内,湖泊河渠尽数完工,而从始至终,不拿国库一分一文。”

注1:隋文,唐高。隋文帝杨坚,唐高宗李治。这两个,在历史上,都不是凭武功而著称的皇帝。但在位期间,与百姓休生养息,令国库充盈,民间殷实。都算得上有作为的明君。

最快更新阅读,请访问 请收藏本站阅读最新小说!

侠客书屋推荐阅读:李辰安钟离若水我在大唐斩妖邪再世王侯之楚梦辰先助大秦后助汉,亿万大军天可汗战皇林天龙刀笔吏大国重工魂穿古代造就一世人皇大明状师烈火南明二十年大唐杨国舅锦衣夜行红楼之万人之上大秦:暴君胡亥,杀出万世帝国重生之嫡女不善铁血宏图大唐:我的妻子是李丽质开局:败家子遭未婚妻上门退婚世子妃今天又作妖了新唐万岁爷抗日之兵魂传说风涌华夏:我打造了顶流历史ip曹操穿越武大郎大秦二世公子华汉武风云之陈府二少爷凡人歌花豹突击队终极战争邪王的倾城狂妻:鬼妃天下冥王毒妃大宋小农之一代天骄我在大唐搞工业革命荒年卖身成赘婿,我有空间肉满仓不受宠的四皇子君临天下荒野大镖客:我有放生进度条穿成权臣早死原配,撩硬汉生崽崽分家后囤满了灵泉空间,气疯极品大唐: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立生一生兵锋王座饥荒开局:惨死的都是有粮的在洪荒悠闲种田的日子大明:我能复制战略物资!陛下,臣妾要宫斗三国之九原虓虎我在影视世界和主角抢机缘大唐天宝重生沈氏红颜纵马西域总关情皇宫沦陷:一起逃亡皇嫂个个天仙
侠客书屋搜藏榜:丰碑杨门绝世极品兵王寻唐一笑倾人城再笑城已塌全球锻炼,开局水浒我来选战神,窝要给你生猴子东汉不三国双穿门:人在诡异世界当压寨夫君陛下,北王的封地比国家还要大了诸天,从亮剑开始的倒爷特种兵:开局签到漫威系统战狼狂兵小将很嚣张水浒之书生王天下回到三国收猛将三国:封地1秒涨1兵,百万铁骑绕京城大明凰女传明末开疆诸国志穿越我是胡亥大秦长歌偷听心声:公主请自重,在下真是大反派金融帝国之宋归养8娃到18,大壮在古代当奶爸特工狂妃:腹黑邪王我不嫁大秦:娶了植物人公主后我乐疯了霸魂管仲神秘王爷欠调教布衣首辅谬论红楼梦十岁让我当摄政王,还托孤女帝?高贵朕要抓穿越大明:为了长命,朱雄英拼了朱元璋:咱大孙有帝王之姿红楼欢歌开局汉末被流放,我横扫亚洲二战那些事儿绵绵诗魂大唐败家子,开局被李二偷听心声唐末战图倾世太子妃【完结】大清挖坑人我为女帝打江山,女帝赐我斩立决铁齿铜牙之皇太子永琏凤临天下:一后千宠女帝别哭,你的皇位本将军坐了!一品国公攻略情敌手册[快穿]风流小太监
侠客书屋最新小说:巨宋说好打猎养未亡人,你这都快登基了我让高阳扶墙,高阳为我痴狂我,秦王世子,用盒饭暴出百万兵人在乱世:我靠打猎成为卧龙三国:魂穿刘禅,工业经贸兴汉室奉旨当里长:百姓的明义我在北宋教数学一品弃子,从边军小卒到镇国大将北京保卫战逆转,延大明百年国祚永乐入梦我教我自己当皇帝穿越东齐,从匪窝杀奔庙堂苟活乱世,从深山打猎到问鼎中原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大宋:开局金军围城,宰相辞职不良人之大唐麒麟侯大宋:朕的专利战横扫1126平推三国,没人比我更快幸福生活从穿越开始我李承乾,在大唐和李二斗智斗勇命理探源【译注】带着基地闯三国边军悍卒:开局被女将军盯上了大明:我崇祯,左手枪右手炮王伦逆天改命称帝谁主噬心穿越古代我的空间有军火:请卸甲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科举:我的过目不忘太招祸!这破系统非要我当皇帝史上第一祸害从边陲小将到帝国战神大明:人在洪武,复活常遇春物流之王之再续前缘水煮大明开局逼我替兄参军,拒绝后打猎养妻!穿越大秦:红颜助国兴大明锦官梦乾元盛世系统状元一心打猎,皇帝三顾茅庐我在大明洪武当神仙铁血龙骧:从将门遗孤到开国圣主龙吟三国秦世风云录乱世猛卒穿越战国我靠杀敌称霸天下大唐逆子:开局打断青雀的腿!原始蛮荒部落生存记我在古代当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