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军叛军裹挟各地佃户、穷苦百姓攻打各地豪强世族,一时间魏郡战火纷飞,狼烟四起。
这一战,几乎将冀州各地的世族连根拔起。
黑山军每攻下一座城池,便将当地的世族斩杀,同时将整座城池尽皆抢掠,然后焚烧一空。
如蝗虫过境,越滚越大,二十万黑山军,仅仅数日便发展到了近五十万之巨,这还不算那些跟随的各地百姓。
随着袁绍撤退回巨鹿之后,袁军在各地豪强的配合下,开始血腥镇压黑山军,战力羸弱的黑山军开始败退。
半月之后,黑山军撤出了魏郡,退往赵王国境内与张燕汇合。而在安次城的黑山军也撤回了赵王国。
4月中旬,张燕以安定新入黑山军为由,带着黑山军进入太行山,转道前往并州。
而张燕一走,公孙瓒也算是松了一口气。
黑山军在这,他压力老大了,不说那几十万大军的威胁,单单是每天的粮草他都供应不起了。
毕竟黑山军不仅仅军队多,还有近百万的百姓呢,他哪养得起啊。
而黑山军的举动并没有瞒过吕布,说实在的,吕布都被张燕的这波操作给震惊了。
这尼玛几乎将魏郡除魏县外的各地给搬空了。这一战之后,魏郡就由冀州最繁华、人口最多的郡变成了垫底。
魏郡内被世家豪强控制的八十万人口,都被黑山军一锅端了,魏郡黑山军发展到五十万,还连带着五十万的百姓。
魏郡到最后,只剩下了魏县的八万多人,这还是包括了魏县的五万驻军在内。
袁绍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直接吐血昏倒,吓得下属们慌忙找医生急救。
袁绍欲哭无泪啊,这一波损失太大了,四十万大军,只剩下十二万人。
虽说各地豪强又给他紧急凑了十万大军,可是这一波最大的影响就是冀州的人口损失太大了。
冀州鼎盛之时,人口近七百万,经过黄巾之乱,人口跌落到五百万左右,经过这一波,人口都不足四百万了。
而在袁绍境内的人口也就三百万左右,可实际上他能控制的人口不足八十万,剩下的都在各地豪强手中。
没有豪强的支持,他屁都不是。
可这一战,明显让各地豪强有些失望,毕竟魏郡的状况太惨了,于是各地豪强世家纷纷要求袁绍给予解释。
袁绍无奈之下,只好做出了一个方式,就是将魏郡分给了各地豪强世家,作为对他们支持袁绍的一个“补偿”。
同时做出承诺,日后打下新的土地,会继续给予补偿。
各地豪强世家大喜,纷纷表示会全力支持袁绍。
作为诚意,各地豪强世家再度给袁绍凑了十万人马,让袁绍军恢复了三十万大军。
同时还凑出了足够三十万大军一年的粮草。
而伴随着袁军军队人数的恢复,袁绍再度有了底气,开始加紧训练兵马,准备再度征伐公孙瓒。
而公孙瓒亦是如此,随着张燕黑山军的离去,公孙瓒在赵王国的兵马已经只剩下了七万人马,这还是含着刘备的万余人。
公孙瓒决定,征兵四万,恢复二十万的常备兵力,然后先征刘虞,后灭袁绍。
之后公孙瓒退兵回常山国休养练兵,将整个赵王国送给了刘备。
刘备大喜,欣然领命,之后在赵王国征兵二万,扩军至三万人马,开始积极练兵,整军备战。
最为兴奋的当属吕布,此次张燕的到来,给吕布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人口一下子增加了一百五十万,一下子就缓解了人口不足的压力。
各地本来停顿的建设纷纷开工,各项改革措辞也开始按步进行。
经过人口普查,吕布发现,并州三郡的世家竟然隐藏了近八十万的人口。
为此吕布开始监督各地世家给家中的佃户奴仆发放工资,一时间让各地世家叫苦不迭。
毕竟甄姜那公布的最低收入太高了,侍女年收入不得低于两贯,奴仆、佃户年收入不得低于三贯,而且还得保证这些人的人身安全。
这笔费用太大了,毕竟在以前,买个侍女也就几贯钱,而且还是终身免费使用,可如今,罢了,不说也罢。
为了降低成本,节省开支,各地世家开始允许家中的这些佃户、奴仆自行赎身,只需签署一份欠款协议即可。
这项政策几乎将各地世家的势力降到了最低,人口的大量流失,导致世家只好将土地出租来挣钱。
可是由于甄姜工厂的大量招工,导致各地根本没人愿意去租种土地,而吕布又在高价征收田税。
打个比方,你雇一个人来种地,他可以种二十亩,可以收获四十石粮草。
可是税收就有二十石,而工人的工资有三十石,好了,最终的结果就是你还赔了十石。
哈哈,没法干啊!
于是乎,在实行了一段时间后,各地世家纷纷将土地出售,开始将资金投于商业之中,逐步走上了吕布的规划之路。
而随着商业的发展,各地世家发现,相比之以前的种地而言,还是商业挣钱来的快,亦接受了吕布的安排。
自此之后,并州世家彻底失去了反抗吕布的本钱,同时经商带来的巨额利润,也让他们欣然踏上了吕布的战车。
由原先对吕布的反感,成为了吕布坚定的支持者。
在各地世家之中为吕布摇旗呐喊,也为吕布未来的吞并之路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百姓的拥护,世家的支持,军队的勇猛,这一系列操作,让吕布的势力开始飞速膨胀。
同时各地城卫军也基本建立起来,守城的同时,也负责维持城内秩序。
公元188年5月,吕布再度开始扩军,增兵至三十万,其中骑兵十万,步兵二十万,开始积极扩军备战,打造军械铠甲、攻城器械。
一时间天下哗然,诸侯震恐,尤其是临近并州的刘虞、公孙瓒、袁绍、王匡等人更是万分警惕。
而与此同时,曹操也开始有了新的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