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时,屠元等人正昏昏欲睡时,外边传来动静,西去的探子回来了。
探知正西三十里外的盘山驿有大军扎营。
这消息让屠姬二人有些意外。
意外之一,他们走的那么快!
要知道大部队上万口子又多以步卒为主,虽说不用携带攻城火炮等辎重,但这酷寒天的少不得要军帐以及粮草这些拖沓,这才几日光景就跑到盘山驿了,应是急行军了。
意外之二,情报不是说盘山驿被李过烧了么,他们怎么还能在那扎营?
不过转念一想便知其由,情报理应不会错,盘山驿虽被烧了,但城墙还在虽不能遮雨但能挡风啊,而且比在野外扎营安全多了。
只不过盘山驿是容不下上万人扎营的,所以城外还搭建了许多军帐。
这让屠元和姬际可有些失落,若是其在野外扎营,趁夜袭营会有buff加成,容易引起敌军营啸,也就是炸营,定能重创清军,但现在人家大部分主力都在盘山驿废城里扎营,冲营之计便泡汤了,那玩意你去冲一个不慎就被堵在城里头了!
晚上不能干,那就白天干!
而且干之前要先给后边那群野狗撒个迷魂阵,避免自己被前后夹击同时又能间接为王辅臣等伤兵排除潜在风险。
盘山驿被李过一把火烧成了废墟,能带走的都带走,没带走的被周边的村民又淘了无数遍,如今连野狗都懒得过来溜达了。
但此时却成为阿济格大部队的避风港。
手下士兵收拾了一片空地给他搭了军帐烧了火炉,里边温暖如春,而此时阿济格也正在发春,正在糟蹋一个民女,任由那民女求饶哀求喊破了喉咙咬破了嘴唇也无济于事。
他需要发泄兽欲来发泄内心的压抑。
不远处的另外一个帐篷里耿仲明听到了那民女的惨叫声,也是皱眉叹了一口气,从皇太极起便已严令对境内满汉百姓一视同仁,不得掠夺奸淫,更是制定了各种严格军纪。
很多人都以为现代军纪特别严格,夸张到连叠被子不整齐都要受处分,其实古代的军纪才堪称严格甚至到了苛刻没人性的地步。
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十七律令五十斩》也就是说十七个大律令包含五十四个处分,都是杀头的处分,你以为只有烧杀奸淫才是杀头大罪么,不不不,比如第四大条的构军罪,就是你在军中发牢骚抱怨,对主将有怨言都有罪,第六大条的欺军罪,弓弦断了,箭头没了,兵器锈了……挑拨士兵之间关系等等都是大罪!更夸张的是行军时不能随意走出队列,不能前后嬉戏,不能大声喧哗……
各种禁令简直已经到了反人类地步。
当然了,禁令和军纪大多时候都是摆设,不可能有人能完全贯彻执行的,能守一半都算是一支军纪严明的部队了,这些军纪大多是用来拿捏你,处罚你,整治你时做由头的。
而且这种禁令和军纪只对普通士兵和普通将领有威慑力有束缚力。
阿济格是谁?
亲王啊,还不是一般的亲王,是当朝摄政王的亲兄弟的那种亲王,有靠山有势力有实力有军功,奸淫个民女咋了,你告我去啊,你举报我去啊!
耿仲明双手枕头看着帐顶,外边的风声和民女的惨叫声对他的心思一点都没影响,他现在盘算的就是如何立功!
皇太极时期是他们最辉煌的时候,投诚封王后有建汉军八旗,仗着火器部队无往不利战功无数一时风光无限。
但皇太极死了之后多尔衮和那帮郡王夺权争权,他们仨就沦成了边角料,虽为王爷,但比之那些旗主,亲王,甚至那些二代三代勋贵屁都不是,人家也就表面称你一句王爷,内心是相当看不起的。
而且这几年从松锦大战以来,清廷的那些旗主,亲王家族的二三代逐渐以军功上位,势头甚猛,他们这三个边角料也越来越边缘化,这让他有了危机感。
再不立功便无立足之地了。
仅靠投诚之功吃老本,皇太极念你的情,多尔衮呢,之后的呢?
这点老本能吃几年?
耿仲明现在已是不惑之年,儿子孙子都有了,总得赶紧还能抡其刀的时候给后代也铺条路。
以汉人降将身份来说,铺路就一条路
军功!
所以换个角度来说,耿仲明很喜欢现在的局势。
因为够乱!
越乱打仗的机会就越多
乱世好立功嘛,否则太平盛世去哪儿建功去
所以这次北上勤王一方面是多尔衮点将一方面也是自荐,以他经验来推断清军和明军堆在松山和塔山堡对峙,但是打起来的机会不大,至少立刻打起来是不可能的,后院着火多尔衮不敢两线开战,所以与其在松山望穿秋水还不如先去后院取功。
而且就算松山开战了,那边兵多将广能分到自个手底下的功有多少,还有一点就是松山大战就是赢了,也仅是为多尔衮出力。
但北上勤王就不一样了。
即可取功,多尔衮和沈阳那边都会给他记功。
吃两头不香么。
要不说耿仲明以狡黠出名呢,他算计事情的全面或者覆盖率远非另外两个能及。
此时,他正在算计这场仗如何打。
以阿济格那个粗鲁没脑子的打不出什么漂亮仗,遇到比自己弱的或者势均力敌的他靠着勇猛无畏倒也能打赢,但是遇到那种会使阴招或者实力强大的,他百分百栽跟头!
而这支突然出没在沈阳城外的明军,绝对不是啥善茬!
能骗开两座驿城又伏击广宁卫兵马,这能是善茬,不光战斗力强大而且善使阴招,这绝非一般的对手
虽然现在情报说对方至多三四千兵马。
但耿仲明内心是不太相信的。
三四千机动部队根本不可能攻破沈阳城的,他们之所以溜达不走无非就是在后院制造混乱,乱前线军心使其不轻易进攻塔山堡
作为汉人,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战将,这种围魏救赵的战术,耿仲明太了解了。
只是他想不明白,那股明军骑兵为何待在城外就不走了。
你若是乱溜达还能理解,毕竟机动部队嘛,随打随走,若为制造混乱理应到处乱窜才是啊,明知不能破城还待着不走,明知有援军四处合围还不走
这是为啥?
在发兵之时,情报不详尽的时候,诸大佬都以为是祖大寿率大部队迂回绕身后围城,但现在开来,绝非大部队,也绝非祖大寿,只是一支深入敌后的骑兵。
这让耿仲明有些想不通,有些不安了。
狡黠的人,喜欢阴别人的人,都是多疑的人。
这支明军待着不走,身后绝对还有大招?
难不成他们就是个诱饵,祖大寿真的过来了,明军大部队就暗伏周边引他们上钩!
不排除有这种可能。
这场仗既要小心又要大胆,耿仲明心里就开始盘算起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