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周毅之道,沮授之策
黄巾打的好算盘,但是毕竟是一群市井之徒,格局依旧太小了。密谋大事,岂能是可以提前露出獠牙的?
“公与认为,如果我此时告发太平道谋逆,可以挽留大汉的局势吗?”周毅问道。
“太平道声势浩大,某不信张角肯引颈受戮,除非朝廷能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让巨鹿官员将那三兄弟杀死,否则必然会提前……但若是不告知……”
周毅挥了挥手:“毅怎会如此?”
末了,周毅再看向沮授:
“公与,我比你年长几岁,抛开官职不谈,我亦可以作为汝之兄长,公与还请如实告诉我,你果真要走么?毅……着实需要你啊。”
沮授听了,心中将乱麻一刀斩断,随后长揖到地,起身后真挚的说道:
“沮公与岂是朝三暮四之人?某饱读圣贤之书,却又生逢如此乱世,只觉上不能沟通圣意,下无法兼济平民,州郡再三征召故而推辞。遇府君后,顿觉吏治一新,兵士强而不骄,官民学而不厌,某应府君为内吏之心,岂有造假耶?”
“然而时局如风云变幻,大汉朝内有阉竖勾结反贼,外有天灾人祸流民遍地,授只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古人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某不得不再问一句,府君的‘救国之道’是什么呢?”
周毅沉吟了一会,随后说道:“我大汉朝……内忧大于外患,但是救国之道却不在洛阳,这是我跟卢师早先便说过的。”
沮授深吸一口气,道:
“府君英明!”
周毅一愣,随后惊喜道:“公与竟能懂我?”
“府君之言,在下深感认同。”
沮授感慨道:“府君二十余岁就被朝廷重用,名声传扬全国。昔日在上谷时,将军奋然生发忠义之心,率领乌桓阻敌,使鲜卑心裹恐惧。府君又到渔阳,渔阳百姓便稽首归顺。”
“您拥有一个郡的军队,便可以击败鲜卑单于,倘若太平道果真揭竿而起,天下一旦大乱,您聚集一州人马,稳定局势后,向北出发,一战便可以威逼遏止鲜卑匈奴,掉头向东,便可以震慑高句丽,这时凭借着战马和悍将,天下又有谁敢同您争锋呢?”
“您这时派大将驻守各关要塞,居幽州之险,进可控制黄河以北,退可保全自身无忧。”
“府君只需勤政爱民,一旦时机成熟,朝廷必然命府君平乱,这时府君领十万大军出关,军士一心,天下谁人是府君的对手?凭借这样的条件,几年之后,天下可任意府君施展抱负!”
周毅听了,惊喜莫名!
周毅不是惊喜与沮授的策略,因为在他心中早有一套更加完备的方法,他惊喜的是,沮授的心是跟他在一起的。
两人都是聪明人,有些话直说太俗了。
周毅在知道沮授也知道太平道要造反的时候就在试探他,他要看看沮授是不是荀彧那样心中更加偏向于大汉,虽然从此人后世的生平中想应该不是,但此时的沮授还是很年轻的!
沮授的回答无疑是极为聪明的,他明白了周毅不举报太平道就是要拥有更多的准备时间,他知道周毅在等待时机。
但沮授没有鄙视周毅,反而是说天下大乱之后周毅要怎么办,用这样的方式避免了两人可能存在的尴尬对话。
沮授这时候也明白了周毅为什么不去渔阳,因为周毅不能只要一个渔阳这么大的地方,而是至少需要他策略中所说的一州军马!
所以周毅得再升官,然而想升官就不能再去渔阳了。
周毅已经察觉到了自己远远低估了士人们盘根交错的力量,他明白了他再回去渔阳也没用。
简单点说,天下士人或许会容忍自己改革一郡之地,但是不会有人能够看着自己将一州甚至数郡的士人都给斩落下马。
就连皇帝都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出现,周毅这样的行为只能是自寻死路,说不得啥时候周毅就沦落到跟孙伯符一样的结局了。
有些事情只要提前半步就是伟大的发明,但如果你一下子提前十步,天下人都会觉得你是个疯子!
周毅想的很明白,他就是要先通过黄巾起义搞得天下大乱,然后再亲自把他给平了然后升职,一物多用,一举双得!
“听公与一言,某之前些许不甚清晰之处也恍然大悟,公与再不可轻说离去之言,当同某共图大事!”
周毅紧紧的握着沮授的手,真诚的说道。
时代变了,就连沮公与这样根正苗红的士人都不愿庸碌的站在天子面前了,这正是周毅的机会。
沮授认真的点了点头,他心中有傲气,立志要做出一番事业,君择臣,臣亦择君,沮授觉得,眼前不声不响密谋多年的周公衡未必比那四世三公的袁绍差!
“愿为府君奔走,共谋大事!”
周毅将沮授扶起,虚心请教:“事已至此,公与可有事教我?”
“敢问太平道何事起事?”
“若不出意外,想来还需一年时间。”
沮授略微思索片刻,便道:“既然有一年时间,府君以养伤为名留于洛阳,只能算作权宜之计。”
“吾有三条计策作为府君之用,其一,渔阳乃是要塞,更是府君目前的根基,可以派遣宗族之人替府君看守,保其不被他人取之。其二……”
周毅听罢,以拳击掌,顿觉军师之利!
………
其实也无怪沮授如此敏锐,实在是作为冀州本地人的沮授,对太平道的问题太清楚了。
这么大的一个集体,效忠的对象不是朝廷而是一介草民,这是一个合格的朝廷能够容忍的吗?而目前的状况只是在于朝廷没有能力安置这么多的百姓,这是每个王朝末期都有的通病——没钱。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目前还没有人会确切知道张角会反的这么快,因此两方才能相安无事。
这边的周忠自从听周毅说太平道会造反之后,连忙马不停蹄的派人到冀州调查。
越是调查,他越觉得这事不是空穴来风。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黄巾起义之前,太平道确实是有造反前科的。
除此之外,如今的大贤良师一边通过庄园同州郡各县的豪强大户交通,传播太平教义,一面收拢市井之徒和闾左贫民,怎么看也不像个老实的。
身处冀州的官员大多都对此无可奈何,虽有提防但也只能任其为之。
毕竟在这个时代,就连博学如同蔡邕都相信只要皇帝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进行祭祀,天下就会安定,你指望那些连命都活不下去的平民会对一个教派头子的太平教义有什么抵抗力?
张角做了什么呢,除了那太平盛世教义之外,其余的就是符纸烧的水了。
但是当人们绝望到了极点,这些虚假的东西就是他们精神和肉体上的救赎。
周忠这时候终于反应过来,在大汉朝这样的制度下,一旦天下大乱,类似渔阳这样的边郡反而具备更强大的自保之力,既能够远离国家中心观望,又能够南下鲸吞而出。
凭借矫健丰富的战马和骁勇善战的战将,天下哪里去不得呢?
于是,周忠产生了一个跟沮授不谋而合的想法。
周忠回去后,不由分说的便将周晖殴打一番,出去之后声称“此子骄纵好武,不习诗文。”
随后请见天子,让刘宏将周晖派到幽州暂时担任渔阳郡守的职位,等到周毅身体渐好之后再将此人调回。
周晖的功劳按说是不足够直接放在两千石的高位的,周忠甚至想好了种种理由来解释,甚至想着如果实在不行就让家中更加年长一些类似周简、周异这些人去担任。
但是现在的皇帝是视“官职”如“金银”的灵帝,他本身对这些规矩并不是很在意,或许也是为了安慰周家,此事居然很轻松的成了。
由于周晖本身就是洛阳令,因此被调任渔阳郡守虽然不合规矩,但也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于是在光和六年初,周晖就一脸幽怨的捂着屁股上任了。
周毅在渔阳做出这么大事,其实本意并非像周忠想的那样仅仅是建立一个根据地而已。
周毅在那里修渠搭桥、屯田练兵、开荒安民,一来是拿着渔阳做实验,二来也是锻炼自己,三来也是借这个地方告诉天下人他周毅的能力,好让天下大乱之时能多几个选择他周毅的人。
因此若是真的因为别的变故需要周毅离开渔阳,他只要把征辟的故吏和那群乡党带走,其实本身没有什么太大的损失,但若是一直能把渔阳握在手中,那自然更好。
沮授再给周毅献策之后,便提出要回到渔阳做事,周毅虽有些不舍,但也知道沮授如今回到渔阳确实有更多好处,于是便表了沮授为渔阳从事,让他和冯煜共谋渔阳诸事,过几天跟周晖一起出发。
……
“公衡真是好兴致啊,居然在这里玩泥巴?”
王允看着周毅面前一个个方块状的土胚,饶有兴致的说道。
近些天来由于那次的刺杀,王允一下子竟和周毅成了“生死之交”,感情迅速升温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