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进军河东
这时候董卓的主力部队也攻了上来,前后相压之下,王匡根本没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便溃散了。
方悦死后,附近的张扬反应过来准备支援,结果其手下穆顺也眨眼间沉了进去。
虽然早先就觉得关东联军是一群乌合之众,但是吕布等人毕竟没真的打过,眼下一打,果然发现没什么压力。
于是乎,几乎是不到半天,泰山军的主力便喂了董卓西凉军的马刀,至于新招募的河内兵则是死的更多,王匡则是仅带少数部队侥幸逃脱。
吕布等人一时间都不相信赢得这么简单,毕竟就这眼前这场随随便便的战斗,其背后意义可是代表着关东盟军盟主侧力量的元气大伤!
董卓知道之后很开心,随即愈发喜欢吕布,于是就给他封了虎威将军,爵位也改成了温侯。
说实话,这个封赏让吕布格外惊喜,甚至震惊。
先看前者,虽然只是一个杂号将军,但也跟中郎将大不一样,成了实打实的将军。
而现如今董卓阵营中,也就董卓亲弟弟董旻一个左将军罢了,也就是说吕布这一下子比董卓女婿牛辅还要高了。
至于说温侯,那就更了不得了,甚至远远超出了吕布的想象。
因为这是县侯,而且还是河内的县侯,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周毅周公衡,如今才是乡侯而已。
要知道,他吕布前不久,可是想要投靠周毅都没有门路呢!
不知道董卓是不是暗恨周毅没有跟他合作,于是存心让勇猛无敌的吕奉先在位格上压他一头。
不同于王匡这边,南边的孙坚还是异常勇猛的,毕竟,此人当真是凭借着一己勇武完成了阶级的逆转。
这人从长沙出发,先后逼死、杀死了荆州刺史王睿和南阳太守张咨,若是前者还有早先轻蔑于他的原因,后者之死完全就是因为没有听孙坚的话。
但是人家南阳太守为什么要听你一个长沙太守的话呢?
其实也不用纠结许多,到了这个年头,就因为孙坚兵强这一条原因,他想杀张咨就可以杀了。
孙坚跟袁术汇合之后,袁术很高兴,表奏孙坚为破虏将军,两人一前一后,袁术让孙坚打头阵,自己则给他供应粮草,得到了孙坚的认同。
也无愧江东猛虎的称号,这孙坚连战连捷,压到了轘辕关前。
不过这回守关的不是胡轸,而是更擅长用兵的徐荣,而且附近还有董越帮衬,两方也就僵持了下来。
不过就算如此,孙坚的进度也是盟军当中最快的了,远远超出了袁术的预料。
先前说过,盟军中多是自己不敢出面而又害怕别人抢先的家伙。
像是孙坚其实也占了后半截的说法,因此才火急火燎的从长沙赶了过来。
没错,事到如今,江东孙文台也不甘寂寞了,毕竟,他也不是黄巾之战时那样的小小司马了。
又是山越,又是黄巾,又是韩遂,南征北战这么多年的孙坚觉得自己该谋求些什么东西了,就算比不了董卓这样权倾朝野,好歹也该像右将军那样坐断一方。
但是,孙坚有成为周毅那样的野心,但是却没有足够的基本盘。
于是就像袁绍依附韩腹那样,孙坚依附袁术也就成了一个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孙坚不知道袁术什么性格,他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这边千辛万苦的攻城,而那边袁术想的,却是:
“若让这孙文台率先攻破洛阳,各路英雄,尤其是他袁公路,岂不是脸上很不光彩?”
袁术本身是想把孙坚当成工具的,但是他没有想到孙坚这么能干。
所谓物以类聚,此时的袁术阵营中,就有一门客就对袁术说道:
“孙坚本身就有不小的名望,如果再让孙坚势如破竹的得到雒阳,使其得到天子的垂幸,又哪里能被将军制约呢?”
“到了那个时候,谁又知道这孙坚是不是新的董卓呢?如果任其发展不加节制,不是除却一狼,又增一虎吗?
而且,这人还给孙坚给了办法,那就是断掉孙坚的粮草。
于是乎,孙坚败了,不过他好歹跑了出来,跟着袁术孙坚一起起兵的颍川太守李旻却倒了大霉,此人先是被生擒,随后西凉兵为了报先前之败,竟然架起一口大锅将这位两千石给烹杀了!
消息传过来之后,袁绍气的肝疼,因为他们袁家都败了两场了,这酸枣盟军居然还没露头!
于是,袁绍又是威逼又是催促的给这群人发了一封书信,让他们赶紧干正事。
其实在比较早的时候,曹操就已经催促这些人讨伐董卓了,而且也提出了自己的策略。
那就是让袁绍领河内部众兵临孟津渡,余下酸枣群雄进军成皋,控制敖仓、太古一线,同时,再请袁术跟周毅逼迫关中长安,如此,董卓必不会长久。
但很显然,这群人没有鸟曹操,不过袁绍这封书信下来之后,这群家伙好歹动身往旋门关挪了挪,做出一副要攻打董卓的架势。
但是这一仗依旧没打成,原因有很多,首先就是袁绍袁术的失败让所有人都知道了董卓不好惹,因此都畏惧不前。
其余原因也有,因为这么多人汇集到酸枣那么多天,本身又各怀鬼胎,很难不产生纠纷。
比较着名的就是兖州刺史刘岱和东郡太守桥瑁之间。
刘岱兖州刺史的地位高于桥瑁,但是后者自持作为太尉桥玄的儿子,不给刘岱面子,于是乎,两人便打了起来。
这一打可好,酸枣的局势顿时全乱了起来,因为从古至今但凡打架的,总要拉帮结派吧?
这群人没有统一指挥,而且各自兵力相差不是很大,因此谁也不服谁,刘岱和桥瑁无法决出胜负,就各自拉拢旁人,作为自己的臂助,壮大自己的声势。
若是华雄这时候引兵打过来,说不定还能立下大功扬名立万呢!
类似曹操臧洪这样的,心中已经凉了半截。
于是这三方面加起来一二十万的讨董联军,出兵半月以来,竟然是落得这样尴尬的形式,徒引人发笑。
……
话分两头,就在关东三处联军屡屡吃瘪之时,周毅却已经在太原取得巨大成果了。
太原太守身死之后,周毅配合於夫罗,基本上只用了一天就掌握了整个太原十六县。
之后几天,周毅就在晋阳稍作休息,同时一边休息一边核查太原士人的家底。
随后根据其风评、案底挨个抄家,收拢了大量的粮草、军资、壮丁,当然还有人才。
几天之内,零零散散有一些书信发过来,都是太原士人在外地任官的,但是没有一封是来自朝廷的。
因为董卓很残暴,像是王允这样的只能夹着尾巴伪装起来,他是万万不敢给关东联军发什么书信的。
於夫罗帮完周毅之后就北上雁门了,这是周毅答应他的条件,等到讨董之后就派大将帮他对付匈奴。
而这边周毅有了足够的辎重,于是等到於夫罗走了之后,周毅又从雁门调来些许兵马,加上沿途陆陆续续招进来的兵士,整支队伍扩张到了一万五千的地步,并且还在慢慢增多。
齐周再次进驻晋阳,随即还有大量的幽州亲信,周毅将他们安置到了各处为官,防止太原士人再次做大。
在这次战斗过程中,太原士人见事不妙,基本都是选择了臣服周毅,献出来了大量的钱财跟土地,便是王家跟郭家也是这样,因此这些人大部分都存活了下来。
周毅虽然恨不得一口气将他们都杀了,但是这显然是极差的手段。
只需要分而化之,消除其一半威胁,然后将另一半拿出来,用来平衡自己麾下的别处的域势力方才是极好的。
于是除了抄家之外,像是王泽这样的人物周毅还表了他做了度辽将军,让他防备北边的匈奴。
在得知关东三方面的联军尽数吃瘪之后,周毅便察觉到自己再不出手就有些迟了。
于是,周毅便命令关张赵各带兵两千作为前军,直奔河东而去。
不过在离开晋阳之前,周毅还有最后一件事情要做。
其实就是太原太守的任命。
周毅要过去打仗,太原跟上党两地太守的身份是很重要的,上党的张扬如今到了河内不需多说,太原郡守便成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其实论效果而言,那些宣誓效忠的并州人,例如郭缊,或者王泽的哥哥王柔都十分好使,但是其在周毅集团的政治分量不免太可笑了。
周毅身边其实是有不少人的,像是田豫、田畴、刘放这样的都是在自己的身边呆了不短时间,但是他们年龄才刚刚到加冠的年纪。
于是周毅干脆让齐周兼任这个太守一职,反正治所都在晋阳,至于田豫等人周毅也留了下来,让他们在并州做事。
等这些事情交代完毕后,周毅便带着几万大军顺势而下,待到犒赏兵士完毕之后,一鼓作气便攻破了河东郡的北方门户,大军在永安驻扎。
目前的河东郡守也是周毅的老熟人,此人唤作王邑,是傅燮的同门师兄弟,不过此人虽然是河东郡守,但是其对河东的控制力是极其可笑的。
从地形上看,河东郡水系发达,北方大面积被一条汾水南北贯穿,之后不远有一条东西方向的涑水,而郡治安邑就在这涑水之南。
地形本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今的汾水两岸可是遍布着号称十万人之多的白波军,周毅在得知这些消息的时候甚至好奇这王邑是怎么活下来的,莫非一条涑水就把这十万大军给挡着了?
于是周毅眼下就面临一个问题。
那就是如何穿过河东郡?
倒不是怕了这白波军,只不过河东是天下大郡,明面上就有二十县,六七十万人口,实际上还有大量的关卡、小邑、古城,真要是一步一个脚印打下去,周毅哪里还有时间对付董卓?
类戏忠这样的智谋之士心中想的,大致都是逼迫白波军跟周毅决战,短时间内将胜负定下,随后一心讨董。
但是没有想到,白波军的首领郭太、杨奉这些人却是一直避战,至今不知道踪迹在哪里。
就在周毅等人连战连胜但是心中忧虑时,前方却是有一人不顾战火停在了众人之前。
这人正是京兆人杜畿,此人祖上虽然几次进过汉书,但是后来日渐衰败,在其父亲辈就做不了官了。
杜畿母亲死得早,父亲续娶不久也死了,史书上记载他“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
也就是说,杜畿从小受尽了后娘的欺负,但是坚强地活下来了,并且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拥有了孝子的名声,最后还做了官。
周毅听过此人的名声,便唤人将他叫了过来,此人从京兆跑到河东,肯定不是过来玩的。
随即,便可以远远看到一位年近三十,衣着严整、高冠直裾的青年昂首步行而来,其人虽然出身贫寒且远道而来,却依旧气度不减。
不过,此人昔日毕竟也只是一个功曹,周毅一行人也都没有如何迎接,只是简单下马听了此人报上姓名身份。
杜畿再度躬身一礼,随后直接开门见山:“敢问右将军,可是要继续沿汾水而下,去攻杨县?”
“不错。”周毅干脆答道。“此事便是不懂军事的人恐怕也能一眼望知,先生可有什么指点?”
“指点谈不上,只不过是某近日多在附近停留,对于此地形势更加熟悉罢了。”杜畿一报拳。
“敢问右将军对河东之地知道几何?”
周毅沉吟时,身边一并州幕僚说道:“大概是,太守以及士族聚于涑水南面,而豪强、百姓居于汾水两岸,跟白波军一块聚众为匪,怎么?”
“大致如此,却有纰漏。”杜畿指着周毅沿河而下的汾水从容言道。
“其实河东被涑水和汾水一分为三……世族名门,多聚居于涑水南,以郡城安邑为根基,这点诸位没说错;而豪强、百姓居于汾水两侧也没说错,不过却是豪强居于汾水南,而百姓多居于汾水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