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人类的接受能力还是很强的,现在勃兰登堡的部分人们开始慢慢接受了不死生物的存在。
琉特现在正负责管理这些不死生物,他的副手则是他的新朋友野蛮人格里尔斯。在这些骷髅运回了勃兰登堡领地之后,凯文就开始了他的试点,开始试用这些不死生物代替正常的工人劳作。
这些不死生物会被应用于劳动重复性强、技术含量低、劳动相对集中、易于管控的地区,而种植火焰木就是试点之一。
随着火柴规模的扩大,单纯的使用从黑森林中采集的火焰木已经跟不上生产的节奏了,因此凯文从很久以前就开始了种植的试点,他挑选了在黑森林附近有魔力充沛的土地开始种植火焰木了,虽然在他的努力下,火焰木的种植成功了,但是种植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比采集成本高了不少,原材料的成本上涨了不少。虽然这些成本还不至于让火柴提价,但是还是压缩了火柴的利润。
在开展了“劳力贸易”之后,虽然劳力的价格开始下降,但是野蛮人显然不适合种植这样枯燥的活动,种植也不能发挥野蛮人的作用。
而这样的工作交给不死生物来正合适,骷髅的力量不大但种地正好。他们不能做复杂的工作,而种地很简单。过去赫莱仕的骷髅也是大部分用来种地的。
这片田地凯文造了很高的围墙围了起来,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外人误入其中吓到或者将消息透露出去,虽然凯文已经获得了帝国的授权,但是人多嘴杂的总归是不好的。另一方面也防止骷髅失控之后的损失。
刚开始的时候赛克斯负责指挥这些骷髅劳动,但是巫妖只有一个,可能以后需要指挥骷髅的地方相当的多,因此赛克斯就制作了一根法杖,能够通过这根法杖小范围的指挥这些骷髅干活。
“孙氏制造”希望知道合适的人来负责这项计划,并且在内部征求志愿者,而在大多数人不肯和不死生物打交道的时候,琉特报了名。
琉特表示,他和姐姐的命是凯文救下的,特别是他,如果当时凯文决定不救他,他肯定会死去的,这一次也是他报答凯文的机会,而且琉特非常相信凯文,他认为凯文既然认为没有问题,那么这些不死生物肯定就没有问题。
凯文也觉得琉特是一个很好的人选,琉特作为神灵武士有不错的战斗力,这些骷髅完全不是他的对手,而且作为北方人他对于骷髅的感官没有帝国人那么的反感,再加上他是凯文的脑残粉,人际关系也比较单纯,他也不会轻易把消息透露出去。
琉特唯一的缺点就是在管理方面能力不足,如果只是打架打仗,凯文一点也不担心他,野蛮人的天赋肯定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但是涉及到了生产等问题,琉特似乎有些能力不足。
孙氏制造的制度可以给琉特帮上忙,孙氏制造优于很多大陆上传统制造业的地方不仅仅在于流水线生产,他的制度也是很先进的。凯文在孙氏制造的方方面面比如生产工艺、安全等方面设置了制度和操作手册,只要严格按照手册操作,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也能很快就上手了。
凯文看着赛克斯指挥这些骷髅几次之后,在和小杰米的商量之下,制定了一本试行版的操作手册给了琉特,他告诉琉特,如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他需要及时和凯文进行沟通,因为骷髅养殖今后是孙氏制造的发展方向之一,凯文要制作一本行之有效的操作手册。
听到了凯文的要求之后,琉特挠了挠头,他觉得他可以凭借着自己的一腔热血来做这件事情,但是对于凯文的要求却有些无可奈何。
因此他提出了要让人帮助他,凯文也同意了他的要求,只是目前凯文手头上并没有很好的人选。
而琉特这时候想到了他的朋友格里尔斯,他觉得他的朋友脑子清楚,思想活跃,在劳工营中做体力活浪费了他的才华,而且他觉得上次探听北方群岛消息的时他欠了他朋友一个人情,现在他要在这件事情上还这个人情。
听到了琉特推荐的人选,凯文沉默了一下,他并没有接触过格里尔斯,因此他有些担心格里尔斯是否可靠。看到凯文的沉默,琉特表示他会为自己的朋友担保,并且将格里尔斯的事情告诉了凯文。
凯文最终同意了琉特的请求,并且告诉琉特,如果格里尔斯愿意,他可以退出本来的野蛮人部落,登记到贝奥武夫的部落名下,成为一名北方人。
听到凯文的许诺琉特很高兴,他觉得自己为他的朋友做了一件好事情。但是格里尔斯却拒绝了琉特的好意,他愿意帮助琉特做事情,但是他不愿意退出自己的部落。
“你傻啊!做北方人可比野蛮人好多了!”听到自己的朋友想要放弃自己好不容易争取过来的机会琉特急了。
但是格里尔斯却告诉了琉特原因,他的部落本来劳力输出名额不多,部落中的人为了照顾她才让他来勃兰登堡打工的,他不愿意就这样背弃部落中的人。
听到格里尔斯的解释,琉特又去找了凯文。对于格里尔斯的好处,凯文其实并不在意,既然格里尔斯不愿意脱离自己的部落,凯文同意了将格里尔斯作为高级人才计算酬劳。
听到这个好消息,琉特急忙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格里尔斯,格里尔斯衷心的表示一定要为凯文和琉特好好工作。
格里尔斯的确也展示了作为一个高级人才所具有的能力,在管理骷髅方面展示出了自己的才华,他不仅对操作手册中错误的地方进行了修正,还将操作手册中没有考虑到的部分一一补充完整,在新版的操作手册中的第一页写着这样的一句话。
“你不要把骷髅当做不死生物,他们是一群操控性能良好的机器!——格里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