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那些被赵桓成功收复的城池,赵桓心中早已有了打算,他希望能安排自己信任且有能力的人前去管理这些重要的地方,以确保其稳定和发展。
然而,与此同时,蔡京也有着相同的想法,他自然想要将自己派系中的亲信安插进去,以便扩大自身势力范围。
就这样,双方因为人选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谁也不肯让步,这场争执竟然持续了很长时间,始终未能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如此一来,那些原本应该由主官负责治理的城池,如今却处于一种无人统筹管理的混乱状态之中。
由于缺乏有效的领导,反倒是那些职位较低的小官小吏们趁机掌握了一定权力。
其中一些尚有良知之人或许还能勉强维持局面,但更多毫无良心可言的家伙则开始肆意妄为、鱼肉百姓,使得当地民生凋敝、怨声载道。
一封封反映这些乱象的密信如雪片般不断地被送到赵桓面前,当他逐一阅览之后,不禁怒火中烧、怒不可遏!尤其是看到某些官员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时,更是忍无可忍。
于是,对于那些行为极其恶劣、民愤极大的官员,赵桓果断下令让情报司派出高手秘密将其暗杀,以此消除祸端。
尽管采取这种极端手段能够暂时缓解部分地区的困境,但毕竟并非长远之计。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需要正式任命合适的官员前往任职。
可无奈的是,只要赵佶这位皇上迟迟不肯拍板定夺,那么所有的官员任命便只能搁置下来无法落实。
这样尴尬而棘手的状况一直僵持了长达一个多月之久。
就在众人为此事焦头烂额之时,某天清晨正在举行早朝期间,忽然间只见鸿胪寺的官员匆匆忙忙前来禀报,称辽国派遣使者前来朝拜,而且看他们此番架势,似乎来意不善,大有兴师问罪之意。
就在此时,蔡京那一党的人看准时机,立刻有人站出来发难。只见此人上前一步,躬身施礼后说道:
“启禀陛下,此次辽使前来朝拜,想必定然是因为前次我方击杀大辽军队一事。
而这件事的起因皆是由于太子殿下所致啊!微臣斗胆进言,为了防止两国因此事而起战端,引发战火纷飞、生灵涂炭,
陛下理应颁下旨意责罚太子殿下,同时派遣使者前往大辽加以抚慰,以平息对方的怒火,维护两国来之不易的和平局势。”
听到这话,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
然而,就在这时,李纲挺身而出,他大步流星地走到殿前,朝着赵佶恭敬地施了一礼,然后义正言辞地反驳道:
“哼,此等言论简直就是无稽之谈!启禀陛下,事实真相绝非如此。
当时那五千辽国骑兵趁着我国河北一带兵力空虚之机,竟然肆意妄为地擅自越过边境线,闯入我大宋的疆土之内。
不仅如此,他们更是胆大妄为到敢主动对我大宋军队发起攻击。如此行径,实乃侵略之举!如今他们被我军歼灭,完全是罪有应得,合乎天理!
微臣以为,我们不但无需对其进行安抚,反而应当派遣使者前往大辽,当面向他们严正交涉和质问,让他们给个说法!”
李纲话音刚落,朝堂上又是一阵骚动。
紧接着,另一名蔡京党派的官员猛地跳出队列,指着李纲怒声呵斥道:
“大胆李纲,你这般胡言乱语,莫非是妄图挑起两国之间的战乱不成?要知道,如今两国历经艰辛方才换来了这难得的和平局面,你却不知珍惜,一心只想惹是生非。
难道说,你真想成为遗臭万年的千古罪人吗?你到底怀着怎样不可告人的居心?”
只见李纲昂首挺胸地站立于朝堂之上,他面色凝重,眼神坚定,抬起右手直直地指向天空,义正言辞地说道:
“本官之心,如同那朗朗白日、皎皎明月一般光明磊落,可鉴天地!然而再看看你们这群贪生怕死、畏敌如虎之人,
整日里只知道对权贵卑躬屈膝,极尽谄媚之事,除此之外,你们究竟还会些什么呢?”
说到此处,李纲稍稍停顿了一下,接着又慷慨激昂地继续讲道:
“咱们的太子殿下,为了守护大宋这片大好河山,不辞辛劳,四处征战。
那些胆敢侵犯我大宋疆土的蛮夷之徒,本就该杀无赦!就算因为此事惹得辽国人兴兵来犯,
本官也毫不畏惧,愿意以自己这副血肉之躯去扞卫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哪怕是战死沙场,也在所不惜!”
就在这时,从蔡京那一党的人群中,传来一个不阴不阳、阴阳怪气的声音:
“哼,李大人真是好大的口气啊,只是不知道真到了那个时候,您是不是跑得比兔子还要快呢?”
虽然这个声音传了出来,但是说话之人却藏头露尾,始终不敢站出来亮相。
听到这番话,李纲顿时气得火冒三丈,他怒目圆睁,瞪向蔡京所在的方向,扯着嗓子大声吼道:
“究竟是谁如此胆大包天,竟敢当众羞辱本官?有种的就给我站出来,本官定要与你拼个你死我活,不死不休!”
眼看着朝堂上的气氛愈发紧张起来,站在龙椅旁边的杨戬连忙站起身来,板着脸大声呵斥道:“够了!都安静下来,朝堂之上不得大声喧哗!”
李纲猛然惊觉自己刚才的表现似乎有些失礼,脸色瞬间涨得通红。他迅速调整好情绪,不敢有丝毫怠慢,赶忙朝着赵佶恭恭敬敬地施了一礼,口中说道:“微臣一时失态,请陛下恕罪!”
赵佶微微抬手,轻轻一挥,示意李纲退下。接着,他转过头来,目光落在了蔡京身上,缓声问道:“蔡爱卿啊,对于这件事情,你有何看法呢?”
蔡京闻听此言,心中暗喜,知道自己表现的机会来了。
只见他不慌不忙地从队列中走出,来到殿前,躬身行礼后开口道:
“回禀陛下,依老臣之见,如果我们贸然派遣使者前往辽国兴师问罪,恐怕不太妥当。
目前咱们国内的战事才刚刚平息下来,国库已然空虚不堪,实在难以承受再起战火所带来的巨大消耗啊。
可是,如果只是派人前去向辽国赔礼道歉,那又会有损我大宋王朝的威严和体面,毕竟那些辽国的军队确确实实已经侵入到我国的疆土之内了。
所以,老臣觉得当下之计,不如先把辽使传唤上来,详细询问他们此番前来的真正目的,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斟酌定夺应对之策。”
蔡京这番话听起来头头是道,看似给出了建议,实则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这正是他为人处世圆滑世故的地方所在,一方面他与太子赵桓暗中较劲作对;但另一方面,在这朝堂之上,他绝对不会当着赵桓的面直接指责赵桓的过失或者提出与之相悖的意见。
赵佶微微皱起眉头,双眸凝视着远方,似乎在脑海深处思考着什么。过了一会儿,他缓缓地转过头来,目光落在了一旁的赵桓身上,轻声问道:“皇儿啊,对于这件事情,你有何看法呢?”
只见赵桓恭恭敬敬地向前迈了一步,然后深深地鞠了一躬,接着挺直身子,面色凝重地说道:
“父皇,儿臣以为此事我们万万不可示弱。若是我们在此事上表现得软弱无能,那么周边的那些国家将会作何感想呢?
比如强大的金国、吐蕃,还有西夏和大理,甚至是远在东南亚地区的那些弹丸小国。
他们若看到我们对辽国如此纵容,岂不是会纷纷效仿?到那时,辽国可以随意派遣军队踏入我大宋的疆土,而其他国家亦有可能跟风而动。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到底是出兵迎战呢,还是选择容忍退让呢?”
说到这里,赵桓稍稍停顿了一下,环顾四周后继续道:“虽然目前我国库略显空虚,但只要我们合理调配资源,还是能够抽调出一定数量的兵力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
而且,蔡相一直以来都极力主张联合金国共同对抗辽国。依儿臣之见,眼下或许正是一个绝佳的时机。”说罢,赵桓将视线投向了站在一侧的蔡京。
听到赵桓这番话后,赵佶那张原本就布满愁云的面庞变得愈发凝重起来,他缓缓地闭上双眼,脑海中开始飞速思索着各种可能出现的局面。
过了好一会儿,赵佶才睁开眼睛,重新将目光投向自己这个年轻却颇有见识的儿子身上。
只见他下意识地伸出右手,轻轻抚摸着下巴处那稀疏的胡须,同时压低声音,仿佛生怕被旁人听见一般,喃喃自语道:
“皇儿你的意思是......我们暂且拖住辽国使节,不让他们察觉到我们的真实意图,然后暗中派遣使者快马加鞭赶往金国,请求金国对辽国施加更大的军事压力么?
如此一来,或许能够让辽国内部产生混乱,从而无暇顾及我们这边的动静。只是这其中的变数实在太多,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啊!”
赵桓用力地点了点头,表示认同父亲的分析,接着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
“没错,父皇。目前来看,的确只能采取这种权宜之计。不过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需要考虑到——那就是如今偌大的大辽竟然在金国面前节节败退,毫无还手之力。
这足以说明金国的军事实力远超大辽。尽管我们大宋和大辽之间有着不共戴天的世仇,但此时此刻,我们绝不能在金国面前暴露出自身的软弱。
否则,一旦金国趁虚而入,挥师南下,其造成的后果必将远比大辽带来的威胁更为严重。”
赵佶听完赵桓的一番话后,先是微微一怔,随即便露出一丝不以为然的笑容,宽慰道:
“皇儿啊,你是不是有些过于杞人忧天啦?想那金国自从建立以来,一直都与我们大宋保持着友好往来,双方互通有无、相安无事。依朕看呐,金国未必会做出背信弃义、兴兵犯境之事。”
然而面对赵佶的乐观态度,赵桓却是心急如焚,他赶忙拱手抱拳,一脸忧虑地反驳道:
“父皇,切不可掉以轻心啊!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大辽虽已病入膏肓,但毕竟曾经也是威震四方的猛虎;
而金国呢,则恰似一群凶狠狡诈的豺狼。与虎谋皮固然危险重重,但若是轻信豺狼之言,恐怕最终也只会落得个被反噬的下场啊!”
“嗯,皇儿说的有道理,这事因你而起,那就由你去处理吧。”赵佶将问题抛给赵桓。
赵桓一拱手,“是,儿臣遵旨。”
蔡京一党纷纷冷笑,这事处理好了事功劳,处理不好可就大祸了,他们都想看到赵佶罢了赵桓太子。
散朝之后,赵桓面色凝重地回到东宫,紧接着便传召了李纲、宗泽和张叔夜等人前来共商此事该当如何处置。
不多时,这几位大臣便匆匆赶到,他们都深知此番事情重大,关系到大宋的安危与社稷。
待众人坐定,李纲率先拱手发言道:“殿下,微臣以为当下之计应先声夺人!咱们须得立刻质问那辽使之故,为何其辽国大军竟敢擅自越过边境踏入我大宋境内?
此乃公然挑衅之举!而后,可速派使者前往联络金国使臣,请金国向辽国施压,如此一来,或可不费一兵一卒便能化解这场危机。”
然而,宗泽却微微摇头,表示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他抱拳说道:“殿下,依臣之见,当务之急乃是先派遣一部分精锐兵力赶赴边境,以防不测。
这般既能增强我方守备力量,亦可对辽国形成一定威慑之势,令其不敢轻举妄动。与此同时,亦能通过此举向辽国施压,表明我大宋坚决扞卫疆土之心。”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张叔夜终于开口说话了。只见他眉头紧皱,一脸忧虑之色地道:
“殿下,恕微臣直言,前两位大人所言虽不无道理,但皆有所不妥之处啊。若按李大人之计行事,贸然质问辽使并寻求金国相助,恐怕不仅难以奏效,反倒可能引起辽国更为强烈的反弹;
而如宗大人所说调遣兵马至边境,虽能起到防备作用,然此举亦易引发双方紧张局势升级,甚至导致两国之间产生更大的误会。一旦局面失控,届时真的爆发战争,则后果不堪设想矣!”
一时间,房内气氛变得异常沉重起来。李纲、宗泽以及张叔夜三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各自阐述着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而赵桓坐在椅子之上,静静地倾听着他们的争论,心中亦是左右为难。毕竟这每一种策略都利弊参半,稍有不慎便可能给国家带来灭顶之灾。究竟该作何抉择呢?最终的决定权终究还是掌握在赵桓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