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武元年,秋风萧瑟之际,先主率领修真大军,浩浩荡荡抵达夔关,随后在白帝城扎下营寨。前部军马已雄壮地穿越川口,整装待发。
此时,一名近臣慌张跑来,向先主禀报:“主公,吴国使者诸葛瑾已到!”先主听后,大手一挥,不悦地说道:“别让他进来!”
黄权见状,眉头紧锁,拱手进言:“主公,诸葛瑾之弟诸葛丞相乃我国重臣,他此番前来,必有要事。若贸然拒之门外,恐有不妥。不如召其入内,听听他究竟有何言说。若其言有理,我们可从之;若不然,也可借其口向孙权表明我军的立场,彰显我军之理。”
先主略作思索,觉得黄权之言不无道理,便点头应允:“好吧,那就召他进来。”
不一会儿,诸葛瑾步入营帐,恭敬地趴在地上行礼。先主缓缓问道:“子瑜,你此来所为何事?”
诸葛瑾抬头,目光诚挚:“主公,我弟在蜀已久,我不怕主公怪罪,就直言不讳了。此番前来,主要是为了荆州之事。想当初关公在荆州时,吴主曾多次欲与关公结亲,但关公并未应允。后来关公攻打襄阳,曹操屡次写信撺掇孙权偷袭荆州。孙权本不愿为之,但吕蒙与关公不和,私自率军前往,才酿成大祸。如今孙权深感悔恨,此事皆因吕蒙而起,与孙权无关。如今吕蒙已逝,此仇也算有个了结。再者,孙夫人一直思归娘家。吴主特派我来,欲将孙夫人送回,并将投降吴国的将领及荆州一并归还,希望两国能重结盟好,共同讨伐篡汉的曹丕。”
先主一听,怒目圆睁,大声吼道:“你们东吴害死我兄弟,现在还敢来此花言巧语!你当我是傻子吗?”
诸葛瑾急忙再拜,不慌不忙地分析:“主公息怒,请听我细说。您是汉朝皇叔,如今汉帝被曹丕篡位,您不思讨伐逆贼,却为兄弟情义兴师动众,岂不是舍大义而就小义?再者,中原乃天下之心,长安、洛阳乃大汉基业之地,您不图恢复,却与吴国争荆州,岂不是舍重取轻?天下人皆望您能振兴汉室,恢复山河。如今您却置魏国于不顾,反欲攻吴,此举恐非明智之举。”
先主听后,气得浑身发抖,咆哮道:“杀我兄弟之仇,不共戴天!想让我罢兵,除非我死!若非看在丞相面上,我此刻就斩你首级!现在你赶紧滚回去,告诉孙权,让他洗干净脖子等死吧!”
诸葛瑾见先主态度坚决,知道再劝无用,只好灰溜溜地返回江南。
且说吴国这边,张昭忧心忡忡地向孙权进言:“主公,诸葛瑾定是见蜀国修真大军势大,欲借求和之名背叛吴国,投奔蜀国。他这一去,恐不复返。”
孙权摆手笑道:“你休要胡猜,我与子瑜有生死之交,誓不相负。他不会背叛我,我也不会辜负他。昔日子瑜在柴桑时,孔明来吴,我想让子瑜留他。子瑜曾说:‘我弟既已跟从玄德,从道义上便不能有二心。他不会留下,正如我不会去蜀国一样。’此言感天动地,他今日岂会投降蜀国?我与子瑜神交已久,岂是流言蜚语所能离间的?”
正说着,有人来报:“主公,诸葛瑾回来了!”孙权得意地看了张昭一眼,说:“你看,我说对了吧!”张昭顿时羞愧难当,退了下去。
诸葛瑾入内,将先主不肯通和之意禀告孙权。孙权一听,大惊失色:“若如此,江南危矣!”
这时,中大夫赵咨挺身而出,大声说道:“主公,我有一计,可解此危!”孙权忙问:“德度有何良策?”
赵咨自信满满地说:“主公可写一封降表,我愿为使者,去见魏主曹丕,陈说利害关系,让他派兵偷袭汉中。如此,蜀国修真大军自顾不暇,我们的危机便可解除。”
孙权听后,眼睛一亮,连连点头:“此计甚妙!不过德度此行,切莫丢了东吴的颜面。”
赵咨拍着胸脯保证:“主公放心,若我有一丝闪失,便跳江自尽,岂有脸面回来见江东父老!”
孙权大喜,即刻写了降表,任命赵咨为使者。赵咨日夜兼程,很快抵达许都。他先拜访了太尉贾诩等官员。
次日早朝,贾诩出班奏道:“陛下,东吴派中大夫赵咨上表。”曹丕闻言,嘴角微扬,笑道:“哼,定是想让朕帮忙退蜀国之兵。”说完,便下令召见赵咨。
赵咨入殿,跪在丹墀之下。曹丕看完表后,问道:“你们吴主是怎样的人?”
赵咨满脸自豪地说:“我主聪明、仁智、雄略兼备,乃英明君主!”
曹丕笑道:“你这夸赞,未免太过了吧?”
赵咨一本正经地回答:“臣所言非虚!我主提拔鲁肃于寒微之中,此非聪明乎?于军中发掘并重用吕蒙,此非英明乎?擒获于禁而不杀,此非仁厚乎?不费一兵一卒夺取荆州,此非智谋乎?占据三江,虎视天下,此非雄才乎?如今又愿向陛下称臣,此非有谋略乎?如此君主,难道还称不上聪明、仁智、雄略吗?”
曹丕又问:“你们吴主好学吗?”
赵咨答道:“我主坐拥万艘战船,百万修真将士,仍任用贤能,一心经略天下。即便闲暇之时,也会博览修真典籍,研读历史,汲取精华,岂是那些酸腐书生可比?”
曹丕接着问:“朕若攻吴,如何?”
赵咨毫不畏惧地说:“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亦有防御之策。”
曹丕又问:“吴国怕魏国吗?”
赵咨昂首挺胸地说:“我们有百万修真将士,又有长江汉水为天险,何惧之有?”
曹丕再问:“东吴如你这般人才,有多少?”
赵咨笑道:“如我这般聪慧出众者,车载斗量,不可胜数!真正聪明特达者,亦有数十人!”
曹丕听后,不禁赞叹:“出使四方,不辱君命,你当之无愧!”于是,曹丕下诏,命太常卿邢贞携册封诏书,封孙权为吴王,并加九锡。赵咨谢恩后,出城而去。
此时,大夫刘晔站出来,皱眉谏道:“陛下,孙权因惧怕蜀国修真大军之势,才假意投降。此乃蜀、吴相争,天欲亡之良机!若派上将率军渡江偷袭吴国,蜀国在外攻打,魏国在内夹击,不出十日,吴国必亡。吴国一灭,蜀国孤立无援。陛下为何不趁机动手?”
曹丕摇头说道:“孙权既已行臣子之礼,朕若攻之,岂不让天下欲降者寒心?朕以为,接受其投降为上策。”
刘晔焦急地说:“孙权虽有才能,但仅为汉朝骠骑将军、南昌侯,官职低微,势力不大,心中仍畏中原。若封其为吴王,其地位便与陛下相近。如今陛下信其假降,还赐以高位,此乃为虎添翼之举!”
曹丕仍坚持己见:“卿言差矣。朕既不助吴,亦不助蜀。只待他们自相残杀,若灭其一,剩下一国,再收拾岂不更容易?朕意已决,卿勿再言。”说完,便命邢贞与赵咨一同,捧着册封诏书,前往东吴。
且说东吴这边,孙权正召集百官商议如何应对蜀国修真大军。突然有人来报:“主公,魏国封您为吴王了,按礼节,您得去远迎。”
顾雍皱眉进谏:“主公应自称上将军、九州伯,不应接受魏国之封。”
孙权思索片刻,说:“当年沛公刘邦亦接受项羽之封,此乃形势所迫。吾为何要拒绝?”于是,孙权率百官出城迎接。
邢贞自恃为上国使者,到门口竟不下车。张昭见状,怒喝道:“你懂不懂规矩?这里不是你撒野的地方!莫非以为江南无人,连把刀都没有吗?”邢贞一听,吓得连忙下车,与孙权行礼后,一同进城。
刚行不远,车后突然有人放声大哭:“我等不能舍生忘死,助主公吞并魏、蜀,反让主公接受他人之封,此乃奇耻大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