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听着苏辙的话,脸色变得十分难看,说道:“苏大人此番言论,将我朝诸位大人置于何地?”
望着下方正在争辩的两人,赵佶眉头微皱,沉声道:“蔡爱卿、苏爱卿,不必再争。授予武爱聊门下侍郎之职,乃是为让其更好地参与政事,朕意已决,不必再言。”
苏辙面露笑意,抱拳说道:“官家圣明。”随后缓缓归列。
蔡京却是脸色难看,可听到赴佶之言,只能心有不甘道:“谨遵圣命。”
赵佶此时将目光投向武植身旁的卢俊义,脸上流露出颇感兴趣的神情,问道:“你便是那武力排行榜上位列第一的玉麒麟卢俊义?”
卢俊义闻言,拱手抱拳说道:“启禀官家,微臣正是卢俊义。”
“既然能在西北诸路将士中武力排行第一,那想必定然超凡绝伦。不知与我大宋武术大家周桐相比,孰强孰弱?”赵佶询问道。
卢俊义没想到宋徽宗会提出这般问题,微微一愣,随后赶忙拱手抱拳答道:“官家,微臣正是周侗周老前辈的弟子,微臣一生所学皆源自于他。”
“在下与老师相较,自然远远不及。”卢俊义谦虚地回应道。
其实,若此刻让卢俊义与他的老师周侗交手,大概率卢俊义会是胜出的一方。只因此时卢俊义正值年轻力壮之际,而周侗将近七旬,故而在持久力方面,卢俊义更具优势。
但周侗是他自己的老师,在这个尊师重道的时代,即便他自认为实力能够超过老师,也断会说有损自家恩师的威名的话语。
宋徽宗闻言微微颔首,而后说道:“武爱卿举荐你为侍卫亲军步军司都指挥使,朕已应允,今后你便随武爱卿在朝中任职。”
卢俊义抱拳道:“微臣领命,多谢官家。”
赵佶今日召开朝会的主要目的,便是安排武植和卢俊义二人在朝中的职位。待诸事商定后,便散了朝,同时让武植留在皇宫,前往御书房。
“官家,不知您留下微臣所为何事?”武植望着赵佶说道。
“爱卿,此次朕授予你枢密使兼门下侍郎之职,便是望爱卿今后在朝中能为朕出谋划策。莫要像曾布、韩忠颜那般,他们二人仗着是前朝老臣,时常反驳朕的旨意。朕可不希望你日后也如他们一样啊。”赵佶的声音幽幽响起。
此时的赵佶已然忍耐到了极限,自他继位至今,已近十年。然而朝中政事,一直被曾布、韩忠彦等新党之流的老臣把控在手中。他下达的政令必须经过审核方可执行,就像两年前,因自己的内库空虚,他想要对江南之地增加赋税以充实内库,却都被这二人阻拦。
此次他让武植不仅担任枢密使之职,还兼任门下侍郎,就是为了打破新党执政的格局。
在他的预想中,武植的老师苏轼属于旧党,所以作为其弟子的武植,也应会继承老师苏轼的理念,与新党难以相融。
但他犯了个错误,拥有前世记忆的武植,对新党旧党实则并无明显倾向,只要是好的举措,不管出自新党还是旧党,他都会予以支持。
听着宋徽宗的话,武植神色一凛,拱手抱拳道:“请官家放心,微臣今后定会在朝中全力以赴、忠心耿耿,将维护官家为己任。”
赵佶闻言脸上泛起笑意:“望爱卿切勿忘记今日之言。”接着示意武植退下。
武植拜别宋徽宗后走出皇宫,见宫门外自己的亲卫统领史文恭正和卢俊义交谈。
“卢兄,史兄,你们在交谈什么呢?”武植望着两人,笑意盈盈地问道。
听到武植的话语,卢俊义出声说道:“武兄,我和史师兄正想前去拜望师傅。但师傅早在几年前就辞官,游历天下,根本不知身在何处,所以在此与史师兄商量呢。”
武植闻言,轻声说道:“关于周老前辈的行踪,我倒是略知一二。”
“哦,武大人,不知能否告知我等师傅如今身在何方?史某已有近十年未曾见到老师了。”史文恭脸上闪过一丝急切。
史文恭乃是周侗的首位弟子,只因年轻时自己的为人处事令周侗不满,故而周侗将他逐出门下。那时的史文恭年轻气盛,也未多做停留,自此十多年都未曾与自己的师傅相见。
对于其后自家师傅所收的卢俊义、林冲、武松几人,他更是全然不知。
当他听闻武植在西北立下赫赫战功且威名远扬,内心深受震撼。他本就渴望于这世间施展才华、扬名立万,于是奔赴西北投身军旅。未曾想,他竟获宗泽赏识,做了数月教头,接着更是成为武植的亲卫统领。
此后,他与卢俊义、武松、林冲这些在武力榜上声名显赫的高手有所交集。自认身手出众的他,自然而然地与他们展开了切磋比试。一番较量过后,几人敏锐地发觉他们的招式竟然极为相仿。
待比试结束交流之际,史文恭道出自身师承,几人这才知晓彼此竟同出一门,卢俊义、武松、林冲三人皆是他师傅后来所收的徒弟。
看到自家师傅后来收的三个弟子当中,卢俊义、武松两人的武艺皆比自己更胜一筹,史文恭这才意识到自己小瞧了天下英雄。
回想起自己年轻时周侗的教诲,心中懊悔不已,此次回到汴京,本欲去拜见自家师傅认错悔过,怎料师傅已然辞官云游四海,踪迹难寻。
武植望着史文恭和卢俊义两人的神情,笑着说道:“自周老前辈三年前辞官云游以来,我也许久未见到他了。不过我的老师苏轼和周老前辈乃是至交,他们经常互通书信。到时只需向我的老师苏轼打听一下便能知晓,恰好,我也许久未曾去拜见老师和师叔了,今天我就前往老师那里一敞,顺便帮你们问一问。”
“武兄,不如我和史师兄一同随你前去。”卢俊义此时开口说道。
“那再好不过,你们两位皆是周老前辈的高徒,而老师与周前辈乃是至交好友,去拜见一下也合情合理。”武植回应。
此时天色尚早,苏轼与苏辙皆在朝廷当值还未下值。况且武植和卢俊义两人刚被委以官职,尚未到各自的官署处报到。
于是,武植便和卢俊义相约,等到下值之后,让他前来枢密院与自己一同前往拜访苏轼
随即,武植带领史文恭及一众亲卫,与卢俊义分别后,朝着枢密院方向走去。
卢俊义被任命为侍卫亲军步军司都指挥使,首先得前往吏部领取告身和印纸,接着去礼部领取官印和公文,最后方可到侍卫亲军步军司都指挥使司报到并任职。
武植却无需如此麻烦,他身为枢密使兼门下侍郎,乃是朝廷的执政大臣。其官印和告身早在朝堂皇帝任命之际,便由皇帝授意,翰林学士制词,为他颁发了制授告身以及官印。
当他领着一众亲卫抵达枢密院时,枢密院内的枢密副使孙固、章惇,以及众多枢密承旨,都纷纷前来迎接。
武植还在人群中看到了贾安宅和杨浑两人的身影。此时这两人已然身着六品官服,出任了枢密承旨之位。
“我等参见枢密使大人。”在枢密副使孙固、章惇两人的带领下,众多枢密院的官员纷纷见礼。
武植快步向前,伸出手扶起孙固和章惇两人,说道:“孙大人,章大人,您二位可别折煞我啦。”
孙固和章惇两人闻言,脸上皆展露出笑意。
其中,章惇还曾在西北之地任过武植的上司,他望着武植,感慨道:“武枢密,你果真未曾让老夫失望。短短数年,就率领西北将士,平息了我大宋与西夏近百年的纷争,实乃大功一件。”
“武植还未谢过章大人的举荐之情呢。若不是章大人举荐我统领陕西军务,我也无机会为大宋效力。”武植正色说道。
“好了,武大人,您也就别再自谦了。还有章大人,您能够举荐武枢密,也是慧眼识才嘛!”孙固在一旁插口说道。
两人闻言,皆面露笑意。随后,一众枢密院官员一同走进了枢密院内。
武植身为枢密院的最高长官,自然配有专门的官署。一行人进入枢密院后相互辞别,武植便领着亲卫朝自己的官署行去。
枢密院原来的枢密使由宰相曾布兼任,他鲜少前来枢密院,以致这枢密使的官署闲置了数年。随着武植的到来,能明显看出里面已被清扫过。
随后,武植命史文恭带领亲卫前往官署的大殿内驻扎。武植身兼枢密使与门下侍郎之职,乃朝堂的执政大臣,其亲卫统领必然是有品级的。史文恭被武植擢升为正六品的右卫大夫,负责统领亲卫。
待他熟悉了枢密使的职责后,便走出官署,朝着枢密院各房所在的位置行去。许久未见到贾安宅和杨浑两人,自然要与他们聊聊。
况且自己虽说曾担任枢密副使之职,但长时间领兵在外征战,对于枢密院的各类事务处理流程尚不熟悉,正好让贾安宅和杨浑两人协助自己。
贾安宅和杨浑两人此时的职位分别是兵籍房的枢密承旨和民兵房承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