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发现大年初八那天开工之后,很多人又不来早会了。大家都可能在忙自己的事情,这边就是得过且过。有同事说,如果一天这份工作能赚到一千块,估计至少50%的人会过来开早会。如果每天能赚到三千块,估计80%的人会过来开早会。大家每天出勤也是有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的,每个人都会权衡利弊。
跟他们部门一起开早会的那个部门的大多是女生,而且都是已经领了社保退休金的女生。他们开早会不是在那里谈养生,就是在谈一些家务事。有一个大姐每天早会的时候就在那里拿木梳按摩头皮。林丽看到那个大姐的大衣后面都是斑点的头皮,看起来有点肉麻。
林丽并不想自己的未来是这样的。她早会如果发现内容不是自己想听的,就会自己在那里忙自己的。有时候看看公司的直播平台的课程,有时候就在线跟进一下客户。
她还是想能够找到突破口,恢复到巅峰时期的业绩的。她不想就这么过。把每天都当做最后一天,拼尽全力。尤其她过年回去,发现要多努力赚钱,不然很难让两家老人都过得比较好的生活。
她最近在用一种护肝贴,最初用的时候是想着过年吃得比较多,可能消化不好。她刚贴这个护肝贴的时候,没多久就有想要拉肚子的感觉,但是并没有。过了一小时,肚皮在那里发热,然后就不停放屁,至少放了十几个屁。几个小时后,她摘下了那个护肝贴,发现真的想要跑厕所了。
次日她就发现自己的肚子变小了。她于是推荐了高兴也用上,还给妹妹推荐了。没想到大家都是有同样的反应。高兴更是在半夜两次起来去上大号。当时林丽已经睡着了,她不知道。
她妹妹也是如此,晚上临睡前去了两次厕所,当时家里的小朋友还说不会晚上睡觉妈妈拉在床上吧,这话把大人们都逗乐了。
可能这个东西真的对于宿便有用。林丽发现大家休假回来,很多人气色都大大改善了。可能因为放假休息比较好,又没有工作压力的缘故吧。
林丽反而是回来深圳才开始调节自己的作息和护理皮肤。她感觉还是在深圳的生活会规律一些。
公司年后一直在做税优险的培训,不过这方面出单的不多,可能因为还没有过正月十五,而且很多人对这个不感冒。有很多客户反馈他们的税点不高,投保这类的险种 意义不大。
大家现在都会精打细算,不像以前那种赚钱容易的时候,差不多就能接受,那时候客户只要听到和自己需求符合,多半都是会投保的。
现在却会困难很多。客户会权衡再三。昨天,林丽和一个离职好几年了,中间又回来公司的直销渠道做了半年的业务员,那种是有固定底薪和社保的,可是她在去年底还是离职了,因为那半年都没有出寿险单,她说感觉挺难的。她之前认识的客户层次太低。本来他们那个渠道在招人时候就说要取代他们公司的保险代理人的。
但是保险代理人制度已经出来很长时间了,公司那些能留下来的保险代理人工作时间都超过十年 ,而且很多都是有很深的基础的,不是说取代就取代。
相对来说,那个直销渠道是疫情后才发展起来的,他们现在总人数才几百人,很多都是一张白纸,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没有在市场上历练过的。他们只是在吃老本,就是把公司一些离职业务员名下的那些没有人跟进的孤儿单进行跟进,以此来出单。
可是这些资源不是长期持续的,还是要不断去开发新的客户才有用。靠这些老本叫嚣着要取代别人有很久积淀的代理人渠道,其实也是很搞笑的。
林丽听过他们的培训,讲的内容还比较陈旧的那些观念,如什么见客户“降龙十八掌”,那些都是十几年前的内容了。有一些之前在代理人渠道或经纪渠道离职的人就去了那边 ,他们的 培训并没有那么系统,都是在炒旧饭,很难有新的突破。
久而久之还是原来的老路。林丽认为公司不会大肆发展那个渠道,因为按照公司一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习惯,目前的大环境低迷,只会不断压缩成本,才能保证较高的利润。一旦销售转为那种有底薪又有社保、公积金的方式,公司的人力成本无疑就加大了。
这也是为什么喊了很多年,保险销售员依旧还是以代理人制度为主的原因。林丽以前在那些地产开发公司或者地产代理公司,他们的销售体系,只要是那种给固定工资加五险一金的,多半战斗力并不强,而那些有责底薪或者没有底薪的销售队伍都是狼性很强的。
如果一个公司自己养着一支销售队伍,虽然员工很有归属感,但是它不宜太多人,不然公司的成本就是很大的一笔开支,而且很容易就被养懒了。
代理人制度最早还是学境外的保险销售员的管理模式而引进来的,这也是别人证明了多年的方式,还是有其存在的道理的。
林丽看到之前的一些销售大咖,去年的收入也锐减,看到其中一个之前厦门那边的销售总监,这两年估计也不容易,以前她曾经在集团的系统里销售收入排前三的。现在看她也发福了,长出了双下巴。
不过她也是在公司服务有近30年了,现在估计五十岁左右了,发福也是人之常情。看到她的自媒体经常都会比较活跃,之前她也进行过直播带货。现在她的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主要就是发布一些保险的理念和见解,她的粉丝还是比较多的,大多数都是同行。
她的大客户都是厦门岛上的有钱人。以前林丽还挺敬佩她,买过她讲销售的书籍。这个总监当年曾经是个幼儿园老师,一个月工资才几百块钱。她从一个小村子里来到厦门,举目无亲。她只是为了给家里人盖房子的愿望,选择了做销售,认为可以最快地赚到钱。
她当年或许没有想过多年后她可以拥有自己的游艇、私人飞机,还有十几个人的助理团队,出门都自带化妆师,豪车都好几辆。也不知道她内心会不会觉得幸福,但是有钱一定生活上不会难过。
听说她好多年前就已经离婚了,带着儿子、妈妈生活。有的人也在揣测她一个美女,会不会有的大佬是因为看在她貌美的份上出的保单?但是她的保单服务做得确实可以算是全国第一。她总是做第一个独创的人。
她自己策划了客户的家宴活动,在自己的会所里。她的游艇、商务车和别墅还可以提供给客户过生日、结婚周年庆等活动使用。她不光是保险销售人员,她也是慈善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她还是当地的妇儿协会的会长。在当地政商界她有一定的名气。
她的这些资源都是独一无二的,别人很难复制的,所以她的客户别人很难抢走。估计她的保单都是大保单吧,别人很难去具备她的这些能力做单。
现在连这些顶尖高手都遭遇了滑铁卢,何况一般的业务员呢?他们至少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们还有资本耗着。但普通业务员却比较可怜,就靠这个收入养家糊口的。
林丽和一个同事在讨论税优产品,她把近期客户反馈的问题也跟同事抛出来。客户说她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产品选择的是定期三年的存款。客户认为在七种可选择的的产品里,保险的灵活性是最差的,虽然这些产品都是要到退休才能拿出来。可是其他几种产品到期后,在那里面 几种产品里可以选择。以后还可以调整。而保险一投保就一直下去了。
那个同事就说,不投保险,其他的产品又不能保证利率一直都这样,可能过几年下降了呢?林丽也把客户的疑问说出来了,万一未来的经济周期上行了呢,客户如果选择了锁定终身的利率的保险,之后发现有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更高,就会很后悔。而且现在很多公司倒闭,谁也不敢保证保险公司不倒闭,如果未来发生倒闭的问题,是不是理财险还能100%兑现也未知。
那个同事说,那选择其他的理财产品,也会同样有这个问题啊,那些理财机构也可能会倒闭呀?
林丽说,现在大家都没有安全感,对保险公司客户似乎并不是完全相信。而且之前保险行业的负面信息太多,也难怪客户的信心不足。
同事说,那也是,可以理解。现在没有什么是不变的,都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安全感对于谁都是需要的。
其实如果林丽不是自己从事了保险行业,她估计自己在这个经济周期里可能也会和这个客户一样的想法。都会比较理性考虑,而不是偏听偏信。
保险销售员其实很多都是半路出家,没有几个是真正专业的,除非学习力特别强,或者科班出身的。相较于银保、私人银行和保险公司直销的团队人员来说,他们的专业性更强,更适合做大保单。
林丽的大学同学中有一位同学在北京一所大学之前就是教精算师专业的,他带的是硕士学位的学生,这两年晋升为他们精算学院的院长了。
他还是单身,对于保险,他只停留在消费性的意外险。林丽多次给他推荐过保险,不论重疾险还是医疗险,他都不感冒。更不要说理财型的保险了。
他跟林丽说,这些产品都是他们精算原理设计出来的,他对于保险的保障功能其实不是太看好,尤其那种返还型的保险。
他自己的保险除了社保,就是学校给他们买的一些团险和企业年金险了。他自己只买过一份消费型的意外险。之后就没有买过其他的保险。
他还跟林丽说,他带过的好几个硕士的学生,毕业后都来了深圳,第一份工作就是林丽现在的公司。但是他们都和他诉苦,说这个公司剥削劳动力很极致,他们加班很多,薪资水平在行业里算比较低的。
他们都是在这个公司镀金的,呆个半个月一年,就跳槽了。很快去到的其他公司给的工资是之前的两三倍。林丽也跟他说,如果不是之前的铺垫,他们也不能这么快拿到高薪呀。这里也相当于他们的跳板了。
林丽不知道这个同学是不信任她还是不信任她的专业性,从来没有在她这里投保过保险。在前年这个同学找她咨询了下贷款的事情。他想把老家父母的一套房子卖了,然后用那个钱和自己的多年积蓄,在北京买套八百多万的房子。
在沟通过程中,林丽才知道他居然四十多岁了还是单身,难怪没有一点保险意识,因为没有家庭,不需要承担责任。
这个同学以前大学的时候,他们俩未曾说过话。也是毕业十年后,在班级群里 ,林丽因为做了保险销售后,才陆续加上班级同学微信。
这个同学时不时会和林丽聊几句,他们才慢慢聊天躲起来,林丽才对他的工作和生活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班的同学都不是那种外形出众的人,都属于内秀型,家境都不算好,上学时候可能都有些自卑,比较内敛。
很多人的性格是在工作后才逐渐有所改变,因为需要社交。他们才不得不去改变自己。这也难怪,班上的男同学还有几个是单身的,但事业有成。这些人都是单位的关键人物,不过林丽和他们说过保险,似乎他们都没有兴趣。
林丽也不会让人觉得烦,别人不敢兴趣,她也不会说太多,之后没有再提过。她发现他们大学的同学接受保险的人不多。
林丽也就出了两三个大学同学的家庭的保单,其他的都没有出过他们的保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