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喜入司了,他开始充满了激情为自己的未来谋划。他看到了保险行业的未来。接下来的几年他努力开拓客户。他每天至少走访100个客户,那个年代很多人对于保险并不了解。他充当了保险宣传员的角色。
他穿街走巷,一个个商铺,一家家公司去拜访 ,用了两年时间,基本把亲戚家附近的那个街道走遍了。
他曾经也被人驱赶过,也被人奚落过,做新人的时候,他发出去的名片,眼睁睁地看着别人把名片搓成一团扔在地上。他随后就自己捡起来,把名片压平。
四海公园成了他梳理心境的好去处。他在那里会坐在树根下,喝着啤酒,在脑海里过电影当天见客户的种种情形,他会复盘自己做得好的和不好的地方。
他当时也遇到了瓶颈,感觉走访了大半年的陌生客户,但是意向客户还是很少。他用了半年时间才完成了转正业绩。他的转正业绩也是在幸运中遇到的贵人。
他那时在蛇口一代转悠,有的人跟他咨询了保险,却没有在他这里投保。那个年代还没有手机,有条件的人会配bp机或者大哥大。
他还没有这些通讯工具,在名片上留的是公司的地址,电话座机是亲戚店里的电话和部门的座机。
他每次下午都会在五点后回公司一趟,问部门秘书有没有人找他。每次都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秘书说没有人找他。
他看着距离最后的转正日期还有一周多,时间紧迫,必须要赶紧出保单。他在深圳认识的人太少了,除了亲戚家就是一个高中同学。
他的亲戚家负担很重,四个孩子都还在读书,没有什么余钱买保险。那个高中同学,之前联系过几次,都在出差。巧的是他同学刚好这几天出差回来了,约了他出来喝酒。当时他就去了。
这个同学混的也一般,在一家公司做采购。不过同学给他介绍了他的一个供应商,当天那个人也来喝酒了。
在他们喝酒的时候,同学在那里责怪服务员上错了酒水,陈喜经理当时就劝同学说:“算了吧,别人也不是故意的,可能忙里出错了。不要为难人家,也是打工的。”他同学还在那里苛责对方。那个供应商是个小工厂的老板,他边喝酒边观察,发现陈喜还是个性情中人,挺欣赏他。
在交通中,得知了陈喜是保险业务员,当时就问他:“有没有适合我的?”陈喜愣了一下,问了下他的生活状况、工作情况,得知他经常出差,对家人陪伴不多。建议他考虑高额的身价保障,当时他们公司的产品比较适合这个客户的就是高额的意外险。
没想到这个客户居然接受了陈喜的建议,当场同意签保单。陈喜真的喜出望外,就这样他完成了转正的业绩。这个客户成了他的一个贵人。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客户生意越做越大,每隔几年就在他这里加保一点保险,数年后,这个客户已经在他这里投保了几百万保费的保险了。
这个客户成为了他的黑金VIp客户了,同时还不断地给他推荐新的客户。陈喜在做到经理之后,至少十年没有怎么做业务。但是这个客户推荐的保单他都轻松签单成交了。
陈喜在做新人的时候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曾经也想放弃,因为没有做过销售,遇到很多以前没有遇到的难题。他感觉很难受。
二十多年前有一个月,还有一周要到月底了,他还没有出单。他不知道意向客户在哪里,就在那个四海公园的亭子里坐着。他在那里剥花生边吃边喝啤酒。这倒引起了一个在旁边歇息的年轻人的注意。
他们俩年龄相仿,就互相聊起来。陈喜才知道这个年轻人才来深圳几天,正在找工作。这很像当初刚来深圳的自己。只是那时候的他还没有招聘的敏感性,他看了下眼前这个应届生毕业的年轻人,并没有主动招揽他到自己的团队。
那个年轻人问他:“你们做保险的好做吗?我听身边的朋友说做保险还是收入比较高的。”陈喜说:“那也看人吧。你看我现在就坐在这里借酒消愁,还不知道这个月的客户在哪里?”
那个人说:“这个月还有一周呢,好好努力吧!”
随后两人就分别回家了。几天后,陈喜只能找老家的一个亲戚,让他帮忙出了个保单完成了当月的业绩。
数月后,陈喜参加公司的培训,在人群里他居然看到一个人,就像在公园里见到的那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也认出了他。
他们俩一见如故。他这才知道,年轻人已经入司了,还是这届新人的新人王。这个新人是本科毕业,脑袋灵活,手脚勤快,嘴又甜,他的客户主要是社区的家庭主妇,他签单容易很多。
陈喜这时候悔不当初,心想自己当初怎么瞎眼了,不知道把他招聘过来,现在这家伙势头很猛,已经是主任了,才不到一年的时间。看起来,他很有做大事的姿态。果然几年后,这个年轻人晋升了总监。陈喜依旧还是个部门经理。陈喜心里只能概叹没有缘分。
陈喜在晋升主任时候也是受到了自己的直接上司戴峰的阻拦,戴峰认为晋升速度太快走不远,让他慢慢来,说慢就是快。而那时候公司都在提升快速晋升。
他的第一次晋升失败,因为数据没有达成。第二次报备前三个月,他还差六件单。但是他的徒弟们都很给力,这六件单被他的大徒弟分派下去给陈喜的徒弟们。很快,就完成了六件单的任务。部门经理当时也帮忙陈喜说话,戴峰这次也不好说什么,就签字同意申报晋升,这才让他晋升了主任。
陈喜和戴峰在管理风格和管理意见上都有分歧,分出去自己经营早会对他的团队有利无害。陈喜晋升成功后,他是很感慨的。他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做新人的时候,遇到了困难,回来问戴峰,他怎么找到客户?戴峰并没有教他,而是让他到窗口这里来。他们在三楼的窗口往下看,服装城的人熙熙攘攘,忙着进货出货。
戴峰意味深长地跟他说:“看到没有,下面都是人,这些都是钱啊,这些就是你的客户的可能来源。随处可抓到客户,只是看你嘴是否勤,腿脚是否勤。”
陈喜当时心里感觉哇凉哇凉的,他遇到了挫折,其实最需要主管安抚和鼓励。然而戴峰每次都是官腔官调。由于陈喜比较冒尖,戴峰有种容不下他的感觉,总是在压陈喜的气势。
只不过陈喜大智若愚,不去计较罢了。陈喜也因此养成了佛系的性格。他除非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才会跟人针锋相对。
自从部门主任跟着戴峰走了一批后,萧条了几个月。但随着公司上架了新产品,情况逐渐好转。这一时期,公司励精图治,聘请的精算师和产品规划师都是比较有市场眼光,他们每次推出来的产品都是领先市场,其他家都在模仿,却无法超越。
戴峰他们去了另一家保险公司后,发展并没有预期的顺利。他们去了那边,一年时间很快过去了。好几个主任还是没有达成他们那个职级的数据要求。按照当初入职的约定,他们就要 按照公司的要求的职级,相当于降级了。
有的主任不服,就离职了。之后离开了保险行业,去了其他行业,慢慢就销声匿迹了。戴峰还混在那个公司,只是一直都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没有特别的的进展。
陈喜接手了新部门之后,他运气一下子就爆棚了。正好遇到了公司王牌产品重疾险的上市,这个产品为公司力挽狂澜,拯救了一大批业务员。很多人吃到了这个产品的这波红利。在2014年-2019年那段时期,收入节节攀升。有团队的业务员也是趁着这个机会,大力发展团队。
陈喜一直都是比较佛系的,顺其自然。不过他的团队在这一时期也在磅礴发展。顺其自然孕育出来两个系列,已经具备了部门经理的架构。
他对于团队的人的晋升都是比较鼓励的,因为他自己曾经也遇到过善妒的直属上司,知道那种被打压的滋味。
然而在他老婆石玲想要晋升出部的时候,他极力反对。这些年,他们夫妻的感情有种相爱相杀的感觉。
一些老一点的业务员知道他们的过往。他们曾经都是同一个部门的业务员,那时候都是20岁出头的大好青春年华。在人群里,他第一眼就相中了石玲。年轻时候的石玲,出落得水灵标志,引人注目。
石玲性格外向活泼,只要去到客户那里都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四川人的她行事干错利落,也很胆大泼辣。她当时一个客户刚好是西丽的一个城中村的村长,给她介绍了很多村里的本地人。
她主要就是开发深圳城中村的本地人。那时期是深圳房地产开始起步的时候,很多城中村面临改造,这些有房有地的本地人就是先富起来的那批。
石玲知道这些人手里有大量的闲置现金,她想办法让他们投保保险,或者在她名下开办他们公司的银行业务。石玲很快就在部门里崭露头角。她业绩开始蹭蹭上涨。
陈喜不由得对她刮目相看,一个在深圳没有什么亲戚的小女孩,很大胆挑战高难度的客户。石玲文化水平不高,很多产品条款都不清楚。但是她有经营管理意识,还是业务员的时候就开始请秘书了,她自己出工资给秘书,一个月3000元左右。
石玲不太会用公司的系统,都是秘书帮忙操作的。签单的时候她都会带着秘书一起。她只需要在旁边跟客户聊天,给予客户情绪价值。虽然她文化不高,不过她很讲江湖义气,对客户也很大方,请客户吃饭、给客户送礼,她都是不吝啬的。
在那个年代,潮汕人的保单是最难成交的。然而石玲主任的客户,有相当一部分是潮汕人。他们都是比较早来深圳奋斗的那批人,在深圳有宅基地或者有自建房出租。
陈喜很欣赏石玲的独到经营眼光。陈喜善于讲课,在部门里她主讲的产说会、招聘说明会都是出勤率最高的,而且成交率最高。很多业务员也尝到了甜头,只要是陈喜主讲的会议,票都会一抢而空。
每到年底开门红,公司就会提前让业务员们抢票,大肆宣传主讲人 。一般请来的主讲人都是着名的经济学家、行业名人,或者就是绩优高手、五星级内训师等。
陈喜和石玲相互看上了眼,两人就经常会互相聊天。陈喜主动和她请教怎么开展业务的。久而久之,他们俩就眉来眼去,擦出了火花。
他们在2000年左右结婚的。 那年他们俩一起买了前海的一小区的两房作为了婚房。他们开始了自己的小家庭的生活。
开始的几年都是比较甜蜜的,在他们儿子上幼儿园之后,夫妻双方防线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是有不同的看法,三观不太一样。时常为了一些小事吵架,甚至严重的时候大打出手,两个人都比较要强,互相不让。有次,开早会,两个人都是带着伤来的。
石玲戴着一副墨镜,摘下来的时候发现眼眶都是乌青的,陈喜的腿可能被她打伤了,一瘸一拐地走到部门上早会。有的大姐就劝他们和好,让石玲去医院看医生。
他们这样的状态持续到二女儿出生后才好转。在他们吵得最凶的时候,还曾经想过离婚。当时有同事回忆,他们去陈喜家聚餐,做好了一桌饭菜,不知道为了什么夫妻俩吵嘴起来。在场有二十几个同事,都在劝他们,拉开了两人。
石玲也不是省油的灯,一气之下,掀翻了桌子,饭菜都泼到地上了,碗碟摔得稀碎。好好的聚会变成了尴尬,团队的同事们就悻悻地找借口告辞了。
还有次听一个住在他们小区的同事说,平时她也偶尔会和陈喜夫妻俩一起来上班,蹭他们的顺风车。那天,他们夫妻俩为了走哪条路居然从家一直吵到公司。那个同事坐在后座,非常尴尬。